创客精神与制度公平

创客精神与制度公平

今年,“创客”这个新名词频繁进入人们视野。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3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在公共服务、财政支持、投融资机制等方面予以支持。人人创客的时代,将给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带来什么?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新的动力,或者引擎。中国经济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要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二字。创业者并非都是创客,创新精神,正是“创客”的内涵和本质所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德·菲尔普斯的著作《大繁荣》引起各国高度关注。这本书还有一个未被很多人注意的副标题——大众创新如何制造就业、挑战与变化。其中蕴含启示,要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告别“微笑曲线”的低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奋斗目标,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不断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二是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列全球第二,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通过创新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将引领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创客”这一名词最早源于英文单词“Maker”,指的是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伴随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创客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已经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创客文化生态圈”。中国式创客的成长折射了中国经济新的活力和潜力,由创新基因组成的细胞群,正在萌生新的活力。然而,创新的过程从来没有一帆风顺,更不可求一日之功。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等规律,特别是科学研究需要有长期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目前,我国大量企业不搞研发,原因不只是能力不足,还与市场竞争环境不适应创新要求有很大关系。要引导企业搞创新,就需要一个公平的制度环境,给创新过程更多空间,允许失败、包容失败,真正让企业有持续创新的动力。这就需要建立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封锁,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最大限度地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创新需要包容,创新需要过程。当前,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正在快速搭建,带给年轻人无数梦想和希望。然而,正如一位创客所言,我们建了很多孵化器和创新平台,但平台的数量有的甚至超过了平台上的东西,值得思考。我们需要物的平台,但更需要制度的平台、精神的平台。我们需要让“众创”平台更加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同时还需要给创新的人设计更好的激励机制、为创新型企业减负、让创新者真正能够“名利双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改革,要落实、落细、落小。近日,发改委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过去政府主导选拔式的创新支持模式,逐步转变为以普惠性财税政策支持为主的模式,对企业的创新支持要突出普惠性的政策导向,通过税收和采购等普惠政策来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降低享受税收政策的门槛和成本,让政策真正普惠。让创客内有创新动力、外有创新氛围,当中国大地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中国经济将步入新境界。一定程度上,创客的未来,其实就是中国经济的未来,而无数“创客”梦想的汇聚,必然成就我们共同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