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解说】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不前进就要后退。
7.积跬步致千里
【出处】《荀子·劝学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注释】跬(kuǐ):半步(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
【解说】不一步一步积累,就无法行程千里;没有小溪小河的积累,就无法汇聚成大海。引申为如果做事不从一点一滴做起,就不可能有所成就。
8.知之不难,行之不易
【出处】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征伐》:“贞观二十二年,军旅亟动,宫室互兴,百姓颇有劳弊。充容徐氏上疏谏曰:‘……唯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志骄于业著,体逸于时安。’”
【解说】知道这样的道理并不难,但付诸行动却不容易。
6、7、8引自《在山东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8日)
9.不用扬鞭自奋蹄
【出处】臧克家《老黄牛》:“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解说】老黄牛好像也珍惜美好时光的宝贵,不用鞭子催促也会加快步伐努力向前。
引自《在北京市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2014年2月26日)
10.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字上著力
【出处】《朱子语类·卷二十一》:“吴知先问‘过则勿惮改’。曰:‘程子所谓“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曲折专以“速改”字上著力。若今日不改,是坏了两日事;明日不改,是坏了四日事。今人只是惮难,过了日子。’时举录云:‘最要在“速”字上著力。’”
【注释】惮:害怕。吴知先、时举:朱熹的学生。
【解说】吴知先问“犯了错不要害怕改正”的问题。朱熹回答说:“程颐所说的‘知道自己的缺点应该快点改正,使自己向好的方向发展’,最难的就是在‘速改’两字上用力。如果知道自己的缺点,今天却不改正,那就会耽误两天的事;如果明天还不改正,就会耽误四天的事。现在很多的人有畏难情绪,混日子。”时举记录:“最重要的是在‘速’字上下功夫。”此段为朱熹与其学生的对话,说的是知道自己有缺点,就要抓紧改正,最重要的是立说立行、马上就改。
引自《在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14年3月18日)
11.知行合一
【注释】知:知识、理论。行:行动。合一:统一。
【解说】“知行合一”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引自《特殊的朋友,共赢的伙伴》——在法国《费加罗报》的署名文章(2014年3月25日),《人民日报》2014年3月26日
12.行百里者半九十
【出处】《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解说】一百里的行程,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了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认真对待、努力去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