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路径(2)

新常态下中国汽车产业结构优化路径(2)

创新驱动汽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解决汽车产业发展遗留下来的产能过剩、环境承载压力、产业大而不强等问题,关键在于用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转变汽车产业发展方式。要实现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一是要用好“看得见的手”。政府既要简政放权又要统筹协调,用法制化手段管理产业发展。打破地方保护壁垒,破除行业垄断,清理各种人为扭曲市场的政策,出台合理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以环保、能耗、技术等作为市场准入的标准,促进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汽车企业横向兼并重组,从而提高产能利用率,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依靠“看不见的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盘活存量,优化增量。鼓励整车生产企业纵向整合上下游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布局全球研发的空间格局,将整个产业链的优势聚合起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中国汽车产业集群。

转换汽车产业发展动力。一是要实现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用科技和制度创新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模式探索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依靠制度创新释放活力,大力营造创意、创新、创业氛围。二是要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变“人口红利”为“人力资本质量红利”,建立多层次人才(包括高素质的产业技术工人、优秀工程师、技术创新与研发领军人才、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实现汽车产业结构高度化。一是要推进汽车产业服务化。用积极的财税、金融政策促进第二、第三产业相融合,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促进研发设计、标准制定、物流管理、品牌营销、售后维修等生产性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要促进汽车产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低碳化。着力发展车联网技术、智能汽车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在这些战略性新兴增长点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对欧美日韩传统汽车产业强国的弯道超车。三是要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国际汽车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调整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汽车产业各价值链区段的分布比例,实现从组装和零部件制造等低端环节向整车和零部件设计与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品牌运营等高端环节的跃升,实现从成本竞争向质量技术品牌服务竞争的转变。

实现汽车产业结构合理化。一是市场结构合理化。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周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所涌现出来的机会,推动汽车尤其是商用汽车的出口,实现消费和出口双拉动。二是需求结构合理化。“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既要发现和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又要根据“长尾效应”理论,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捕捉消费长尾,积极提供质量型、差异化的产品。三是产业间关系合理化。首先要构建合理的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关系。其次是结构性降低准入门槛,吸引新企业、新技术、新资本、新人才进入汽车产业,放入源头活水,营造“鲶鱼效应”,激发汽车产业内部活力。最后要发挥汽车产业强大的带动作用,促进上下游相关联产业共同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目标,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需正视的是,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差异性大以及国际能源形势风云变幻,加上新能源技术发展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中国汽车产业的结构优化之路必将充满不平衡性与艰巨性。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