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
学习领会“四个全面”的论述,要在准确把握内在联系上下功夫
“四个全面”思路明确,逻辑严密,重点突出,不但是有机的整体,更是相互印证、相互支撑的完整理论体系。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根本目的,处于引领地位。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实现小康社会才有动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国,建立规则新秩序、推进公平正义,实现小康社会才有保障;只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领导核心,提供政治支撑,实现小康社会才有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志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关键一步。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致力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日益凸显,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根本路径,是激发社会活力与创造力、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被视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4年,改革呈现加快推进之势,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项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举措,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得到了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得到了充分涌流,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实践证明,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强大动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而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必须建设法治国家,实现公平正义。依法治国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把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比作“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如果说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那么法治则是护佑改革活力的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军治国,无不以法治为框架、用法治作支撑、由法治来贯穿。从简政放权不断深入,到民生事业逐渐完善;从经济改革大刀阔斧,到党的建设抓铁有痕,法治都提供了制度保障,从而实现了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全面从严治党是基础。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都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唯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才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唯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不断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唯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