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智慧与无为智慧
儒家重有为,道家重无为,两者相辅相成。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互补,达到了一种很好的智慧,这就是:在“有为”中“无为”,达到“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什么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巧作为。无为,乃是顺势而为,是一种极高境界的哲学智慧。违背规律,那是妄为;集聚智慧,那是巧为。在道家看来,最好的管理是看不见的,最好的领导是无形的。《老子》曾经这样比喻领导的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也就是说,最好的领导让百姓觉得一切自然,顺乎民意。所以领导干部要学会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智慧,以无为的心,做有为的事。作为领导干部,我们要善于运用这种智慧。
入世境界与出世境界
中国文化中儒家重入世,道家、佛教重出世。但中国文化的重要启示恰恰在于:在“入世”中“出世”,达到“以出世之心,作入世之事”。李嘉诚曾经主张: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就是将出世与入世融合一起,这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对我们而言,关键是如何能够做到“有情时忘情,用心时无心”。程颢《定性书》这样回答:“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所谓无心、无情乃是一种超越的出世境界。普通人很难达到完全放弃名利、荣辱,党员干部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却可以改变对待荣辱和名利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荣辱和名利?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九十岁时候,向祝寿的朋友和学生说自己悟到处世道理,用庄子的两句话表达:“举世而喻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这是何等的荣辱观和人生境界!而对待名利,应当力求做到“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这乃是一种智慧的名利观。“以出世之心,作入世之事”是传统修养学说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