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万隆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让万隆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1955年4月18—24日,首届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在印尼万隆成功举行,这是亚非国家首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其成功召开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求同存异、协商一致的结晶。亚非国家在会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指明了有效路径,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并遵循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基本准则。

60年来,国际关系风云变幻,从独立自主、反帝反殖,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亚非地区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万隆精神也历经一个甲子,正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基本原则

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苏长和看来,万隆会议对世界历史演变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说战后世界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的话,万隆会议无疑是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部分。“万隆会议象征着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第一次联合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号召亚非国家应该独立自主、互相支持、求同存异、团结合作,改变国际关系的旧面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总结了万隆精神的三层内涵。第一,发展中国家第一次有了自主性。第二,和平原则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重要原则。第三,万隆会议是南南合作的起点。

万隆会议提出的十项原则包括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苏长和表示,万隆会议能够在求同存异基础上形成共识,与中国代表团始终如一地贯彻协商、共商精神有很大关系,这种协商精神和实践已经成为今天中国多边外交和多边主义的一个重要内涵。

60年前,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万隆会议,并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苏长和说,周恩来总理在会议发言中提出的发展国际关系的七项原则,成为万隆会议十项原则的基础,实际上也成为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体现着中国大国外交的特点和风格。中国在外交方面的发展,也与万隆精神高度契合。正如金灿荣所概括的:“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的一贯性格;和平共处是中国外交的长期战略;求同存异是中国外交的哲学基础;有理、有利、有节是中国外交一以贯之的风格。”

世界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吴志成说:“60年来的历史表明,尽管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秩序也处于深刻的调整与转型时期,但是万隆精神历久弥新,对于当今国际关系的发展依然昭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继承、弘扬和践行万隆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

苏长和认为,万隆会议召开时,解放和独立是世界潮流、民心所向、大义所在。在吴志成看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万隆会议是战后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揭开了新中国外交的新篇章。

金灿荣认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在60年间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发展中国家始终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国际组织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原则始终没有改变。苏长和总结,强调亚非国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既有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共生的含义,还包含了“亚非国家的命运应该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掌握”的意义。中国道路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一个代表,中国现在能更多地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发展,应加强与各方在治国理政经验上的交流互鉴。

苏长和注意到,某些“西方中心论”的史学研究片面强调殖民主义者在终结殖民体系中的作用,混淆了主次因素,使得万隆会议的意义被低估,甚至被有意忽略和遮蔽。苏长和认为,世界史研究不能回避战后新世界历史展开这一主线,“万隆会议之后的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加快推动了统治世界几百年的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殖民地人民政治自觉、艰苦斗争的结果,绝不是殖民主义者主动施舍的结果”。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