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历史转折的制度保证
西柏坡精神是历史转折之魂,“西柏坡规矩”是顺利实现历史转折的制度保证,是党的历史上按制度管党、依法理政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规矩必须具体化,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曾经制定许多具体的规矩。例如,1940年1月26日,冀南行政主任公署颁布《关于各级政府不得用烟、酒、肉、馍招待过往军政人员的训令》,规定:“只凭粮票证件供给小米饭,菜金由军政人员自备。”1948年1月7日,毛泽东代中央起草的《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党内指示规定:“各中央局和分局,由书记负责(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报告文字每次一千字左右为限,除特殊情况外,至多不要超过两千字。”上述规矩清楚明了,极富针对性、可操作性,对规范党内报告情况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进城前后,全党上下的纪律观念很强,令行禁止,毫不含糊。
第二,规矩必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西柏坡规矩”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秉持的人民至上理念。例如,《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为保证土地改革中一切措施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及意志,政府负责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农民及其代表有全权得在各种会议上自由批评及弹劾各方各级的一切干部,有全权得在各种相当会议上自由撤换及选举政府及农民团体中的一切干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重温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我们必须吃苦在前,只有把人民的事情办好了,我们共产党人才可以考虑办一办自己的事。如果我们党员队伍中出现了先为自己办事的人,那就要毫不客气地把他开除出革命队伍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共产党人处理利益问题的根本原则。
第三,规矩是促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制度保证。中国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战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具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能否在环境变化后继续保持这样的作风,党中央和毛泽东以很高的警觉来对待这一问题,不仅告诫全党同志必须戒骄戒躁、谦虚谨慎,而且采取相应措施。其中,强调党的纪律的严肃性,制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守的规矩,就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措施。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