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距离了解——功德箱该怎样管理?
针对近年来非宗教活动场所和团体违法违规设立功德箱、从事非法宗教活动骗取钱财等现象,国家宗教局于4月2日邀请媒体走进北京的广济寺和白云观,参观这里功德箱管理的正规流程。北京广济寺住持演觉法师,中国佛教协会新闻发言人明杰法师、中国道协新闻发言人孟至岭道长就功德箱的日常管理和善款的收取、使用、监督等问题作了详细的介绍。
在广济寺住持演觉法师的带领下,记者们参观了当天寺内功德箱开箱清点过程。大雄殿内,3名工作人员用各自手中的钥匙先后打开了功德箱上的铜锁,将里面的钱款放入布施袋。随后,在财务管理办公室,8、9名信众一起进行清点,清点后当场交给寺内财务人员,记录入账。
据演觉法师介绍,广济寺全寺共设有5个功德箱,每个功德箱均有3把锁,分别由三位工作人员负责保管和开启,每月有固定的日期清点功德箱善款,清点后交由寺院财务统一管理。寺庙的财务管理严格依照《宗教事务条例》以及国家宗教局发布的《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执行。演觉法师告诉记者,广济寺的功德箱管理非常严格,功德箱收入主要用于出家人的日常开支、寺院的修缮、慈善事业、经书印发等多个方面。每笔账务支出都要过“四道关”:方丈、管家、会计、出纳。寺内3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支出,需由方丈同意方可支取。超过20万元的支出,须经过全寺僧众讨论通过。
白云观管理委员会委员胡诚海道长介绍,与广济寺类似,白云观的功德箱管理同样依照相关政策规定,坚持公开透明。观里的功德箱每逢初一、十五清点一次,每次由8到10人共同打开观里的功德箱,并邀请50多名道众一起清点。
中国道教协会新闻发言人孟至岭道长介绍,功德箱的历史很悠久。为了消灾祈福,信众到寺庙宫观里一方面供养菩萨、神灵,另一方面还要供养修行人。“善款集中后不能随便乱放,功德箱就此产生。它为集体所有的特性一直延续到现在,主要用于僧尼道众的日常生活开支和慈善事业。如有剩余,就要对寺院、道观进行修补,甚至大修、扩建。
【启示与思考】
4月1日,国家宗教事务局与中央统战部、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整治违法违规设立功德箱等借教敛财问题专项工作的通知》,要求对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出现的非宗教活动场所和非宗教团体违法违规设立功德箱、雇佣假僧假道、非法从事宗教活动骗取钱财等以教牟利现象,予以排查和治理;对于支持、参与乱设功德箱等借教敛财活动的党政干部,由纪检监察部门按党纪政纪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宗教事务局联合六部门为功德箱问题专门发文,开展专项整治,体现了政府的政策意向,值得关注。
政府六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功德箱的宗教性,维护了宗教界的利益,也明确了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职权。国家宗教事务局政法司负责人说,要用3年时间,对上述乱象予以集中整治。考虑到这一现象的普遍性,特别是涉及到许多实权部门的实际利益,具体实施的难度可想而知。近年来,针对各类与社会相关的宗教事务,如佛寺和道观的管理、宗教界收养弃婴、教堂寺观拆迁、佛、道教场所收取门票等,宗教局联合多部委发出了一些通知,但就实施的效果而言,有些并不很理想,例如关于佛、道教信徒凭居士证免收门票的问题,虽然早在2005年发改委就有了《关于与宗教活动场所有关的游览参观点对宗教人士实行门票优惠问题的通知》,但迄今并没有很好地落实,绝大多数旅游景点并不认可这一通知。
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宗教事务部门如果一直依靠政策性文件治理与宗教相关的社会事务,显然不符合时代的需要。加快宗教立法进程,实属必要。一部专门的宗教法律,不仅可以从根本上促进对全体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保护,而且对于具体的部门和人士,无论是宗教信仰者还是宗教团体,甚至是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也会大大加强其话语权与执行力。如果有一部宗教法,对于私设功德箱借教敛财的行为,就可以不仅仅是教育、通报、处理,而且可以直接在法庭起诉。法律权威才是宗教权利的最根本保障。
另一方面,对于普遍存在的非宗教活动场所设立功德箱并颇有生命力的现象,宗教事务部门也有认真思考的必要。那么多历史悠久的佛寺、道观,尽管不是宗教活动场所,依然设立功德箱,香火旺盛,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民众的宗教需求在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说明在民众的心中,那些存在于博物馆、公园的佛像,也是民众精神的守护神。在这个意义上,把更多历史悠久的佛寺、道观尽早交还给宗教界,使其成为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如法如律地设立功德箱,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依然是宗教团体与宗教事务部门的历史使命。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