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改变,道德本质未变(3)

性别改变,道德本质未变(3)

道德模范刘霆变性 公众亦当理性

全国道德模范要变性,这一爆炸性新闻注定抓人眼球,引起舆论哗然是必然的。从网友们的反映来看,大多数网友持反对态度,认为是变态、是炒作;亦有部分网友持理解态度,认为模范也是人,追求自己所想无可指责。笔者认为,道德模范变性,公众要理性。围剿和力挺都有失偏颇,当以平常心对待这件事,权当是生活中的一朵浪花,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会被新的浪花所替代。

世界上的人固然多达60亿,但性别只有两个,男和女。否则,人类就不能繁衍生息。但是,由于受年龄、文化、地域和兴趣爱好等影响,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各不相同,我们应该理解和包容。刘霆,是曾因“背着母亲上大学”而闻名的全国道德模范,其感人事迹不容置疑,决不能因其变性就予以否定。再就是我们还要看到,刘霆之所以要变性是患上了一种易性病,虽然这种病发生的概率是十五万分之一,但毕竟这种病确实存在并不幸发生在头戴各种道德光环的刘霆身上,一时让人难以接受而已。

既然刘霆确实是有疾病,并且医生也建议其尽快变性,那么作为社会和大众,就不要以道德的标签要求刘霆必须怎么做。从报道来看,刘霆也曾试图以男人的身份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却给他带来许多痛苦和不甘,看来只有随他所愿,才能让他心情愉快的生活。模范首先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并有自己的选择权,因此刘霆选择变性并没有过错。我们又何必大惊小怪呢?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他想变性就随他去,又不妨碍别人,我们又何必举着道德的棍棒去打杀他呢?假如非要这么做,那我们也就违反了社会公德。因而,奉劝公众理性对待此类事情。

“道德模范变性” 勿用身份标签遮蔽亚文化

在社会转型时期,道德焦虑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身背尿毒症母亲上学的刘霆既让人感动,也给人以前行的动力;“全国道德模范”既是对善行的肯定与致敬,也是一种选择性激励,有助于提升公众对道德模范的社会认同。然而,道德模范也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刘霆带来了光环效应,也为他带来了某种意义上的“道德枷锁”。

从昔日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到成为公众注意力的焦点,道德模范在享受人生突破带来的名利的同时,也要支付代价——被置放在“道德高地”的刘霆要接受比普通人更为严苛的角色规范、更加繁重的角色义务。一些普通人可以做的事情,道德模范却囿于身份标签,不愿意或者不敢去做。

在主流社会只承认男女两种性别的背景下,变性人游走在性别的夹缝地带,成为边缘人,在社会评价体系中遭遇形形色色的傲慢、偏见、歧视与社会排斥。这边厢,是受人尊敬的道德模范;那边厢,是不受待见的变性人,“道德模范变性”的角色逆转,要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在话语体系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

变性原本只是一种个性化选择,却被挤进了道德、人性和法律“三不靠”、“三不管”的边缘地带。有着笃定的文化信仰和强大内心世界的刘霆,并没有在“七嘴八舌”面前让步和屈服,而是听从内心的声音,勇敢地选择“做自己”。说到底,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也是一个塑造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道德模范变性”,在本质上只是一种个人权利。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言,“文化制造了身体,它通常都是通过就餐礼仪、排便习惯和看似无足轻重的惯例、规则和实践,把身体活动转化为理所当然、习惯性的活动”。在身体亚文化的驱使下,昔日的道德模范刘霆选择变身刘婷,只是他基于生活本身最朴素也最强烈的渴望。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我们要对此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面对“道德模范变性”,我们既要感谢他们曾经带给我们的光亮和温暖,也要关注道德模范的生存状态。道德模范真正需要的,不是过度关注和过度消费,而是尊重和认同。尊重他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认同利他行为曾经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一切,才是一个成熟、理性社会应有的成色。

【启示与思考】

刘婷的手术是成功了,但跨性别者的人生难题,远非医学或技术问题那么容易解决。先前的报道中,提到刘婷大学毕业后换了几份工作,都做不长久。但没有报道追问,是不是因为性别气质原因而承受职场歧视的结果。而平常人能接触到的变性人例子,要么是金星这样的少数成功者,要么是猎奇心态的负面报道,平日里,“人妖”这样的歧视性语言不绝于耳。就算是刘婷,她变性之所以为人接受,是因为道德上的无暇,是有过“背母上大学”的感人历史,媒体不从权利视角出发来塑造读者的感受力,无助于公众识别跨性别者社群面临的真正问题所在。

这些问题,包括普遍存在的就业歧视,许多人因为无法找到其他工作,被迫从事性工作,面临侮辱和暴力风险。此外还有医疗保障不足,因为手术价格昂贵,只有少数变性人可以承担该费用,而且手术不无风险,失败的话许多人也因为害怕暴露身份而不去索赔,一些跨性别者嫌就医贵,私下里自己服用激素,出现外表上是女性,身体还是男性的尴尬境地。

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之辩”的说法。“辩论之道,在自启,在明理,在止于至善。”“刘婷”面对舆论放大镜的一言一行,温和、理性、儒雅,鄙弃了庸俗粗野的争论,呈现的正是君子之辩的传统,也正是在愈发开放的社会舆论环境下,这样的君子之辩无形中又说服了一些曾经的反对者。

由此看来,刘霆变性的确造成了不小的社会影响,但这却是积极正面的公民示范,社会正应当在这样的公民之辩中不断向善、向上。同时,事件还给予每一位公民个体另一个层面的宝贵经验:当身处舆论漩涡,个体务必勇于同舆论对话,敢于同媒体打交道,敢于对质疑发声。有句话说得好,“流言止于智者”。个体应对舆情事件的最好办法,就是将自己培养成公共舆论场中的“智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田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