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地方政府债务 需追根溯源防风险

解决地方政府债务 需追根溯源防风险

(原题:追根溯源防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但现在遇到的一个问题偏偏是,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拉升增长速度还得“偏师借重”投资这一“关键”。而至今高达20来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恰恰是同2009年以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四万亿”投资、其中特别是政府投资扩张政策分不开的。

今年一季度全国经济数据出台,GDP增速为7%,比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和2008年二季度14.9%的增速相比,已然跌去了一半还多。另外,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5%,亦为新世纪以来投资增速的最低,更成了影响GDP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当此大背景下,在央行加快降息降准节奏的同时,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这一“法宝”,或许又会被祭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公布的各地政府安排的投资计划总规模已高达20万亿元。前账未了,后债又生,地方政府如何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债务风险呢?

鉴于地方政府债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此或许也用得上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对反腐说过的那句名言:“坚持标本兼治,当前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

从近期中央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为代表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来看,系统性风险的控制和化解工作已经大举展开。举其要点,无非三条:

一是控新增。明确地方政府今后举债不得通过企业融资,只能通过发行地方债券。对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并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部分市县因存量政府债务较大,按照财政部下达的各项风险指标测算已被列入风险预警地区,今后将不得新增债务限额。

二是化库存。尤其是那些没有收益、难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公益性项目,可由政府发行债券融资。如财政部近期下达了地方存量债务1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用以部分置换截至2013年6月30日,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存量债务中,将于今年到期的1.86万亿元债务。这些债券将按市场化原则,在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并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购买。据财政部测算,置换后地方政府一年可减轻利息负担400亿~500亿元。如果首批置换成功,财政部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置换规模。

三是通新渠。对轨道交通、供水供气、垃圾处理、教育卫生等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公益性项目,积极推广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合作模式,其债务由项目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举借和偿还。

最近大家都非常关注股市。中国股市为什么这么“牛”?为什么中央高层也乐见其“牛”?因为要缓解大量有成长性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重要出路就在于大力拓展直接融资,借助市场之手,让资金流到最需要、也最能产生回报的企业去。泡沫不得不防,但“资金流入股市也是支持实体经济”。在年内还将加快推行企业上市注册制,力促创业创新中小企业能快捷上市。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和我们用PPP模式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道理是相通的。也是期望“以更多直接融资,替代高杠杆风险的间接融资”;以规范的股份合作,替代银行贷款或地方债券。引入社会资本来“掺沙子”,将有助于政府性项目更注重投资效益和回报。投资的有效性,的确不是靠政府评判,而是市场说了算。只有引入市场感觉最为灵敏的社会资本,才能切实增进项目投资的“有效性”。

治本的办法,一是政府要谦卑,要转型。政府要尽快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要敬畏市场,要懂得只有在充分尊重和发挥好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才能做得到“更好的发挥作用”。二是投资要谦卑,模式要转型。过度依赖型的投资拉动,是一剂毒品,是饮鸩止渴、剜肉补疮;是得不偿失、老道失算。要加快实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替代,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效制度供给上。

投资和创新驱动是“两点论”,在两点论的基础上突出创新驱动的“重点论”,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中国政府加上企业的总负债率,已然是GDP的2倍多,走在“世界前列”了。金融危机说到底,就是债务偿付危机。追根溯源防风险,难道我们还要重蹈投资驱动发展、债务驱动投资的那条老路、那条死路吗?

(作者为浙商智库专家、区域经济研究学者)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