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情怀辞职信”走红不可复制(2)

“最具情怀辞职信”走红不可复制(2)

“最具情怀辞职信”直指社会病理

说老实话,仅有10个字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引起舆论如此高的关注度,并被冠以“最具情怀”,评价起来多少有点危险的成分,因为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个体、现实的复杂性都是挑战,不过,站在产生共鸣的立场,立足于自我批判,对社会和公众来说,总不是坏事。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笔者并不赞成因为教师有两个长假就把辞职定性为“矫情”,而是认为,这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内心的焦灼和精神的疲惫,正是精神上的共鸣才使其被称为“情怀”。对个体来说,这是一个选择,对社会和公众来说,则意味着一种向往、艳羡。隐藏其间的隐秘链条就是精神力量,就是人之为人的共同处。

每个人生而不同,但吊诡的是,进入社会之后,我们似乎成了相同的人。这意味着我们的精神文化家园面临危机,个体的精神追求也处于病变状态。审视“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离不开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观照。现代社会对人进行了异化,将人异化为单面的人,人成了工具的存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与其说具有情怀,不如说是一种反抗。这与不少人口中所说的“累”、“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是要被“累”、“忙”束缚还是作出自由的选择?无声的围观证明着各自的价值取向。自由的选择可以使自己摆脱虚假的需求,使自己活得很轻松,而不是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为什么而生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指出,所谓精神生活指一定社会人们的精神生产、思想传播和精神享受过程的总称。它是社会生活的两大领域之一。但在现实中,我们对物质的强调早已把精神领域的生活淹没,甚至对自己成为“经济人”、“工具人”而不自知,或者随波逐流争名夺利,仅仅以物质来衡量精神生活。殊不知,精神生活是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本性的一种肯定,精神生活高于物质生活,表征着人的本质,使人区别于禽兽。精神生活能给我们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而异化的生存只能使我们越来越疲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心灵的净化,自然激发了共鸣。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表达了休闲的诉求,但更是提升精神生活品质的诉求。生活质量当然要以物质为条件,但更强调精神生活的品位,惟有二者并重,才能评价个体生活的优劣。精神生活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现代人生活质量高低,精神生活是现代人生活质量的核心。可以说,只有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感到满意才能体验到人的存在感。之所以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与休闲愿望相关,在于休闲生活不是单一建立在物质之上,更不是卡拉OK。正如瑞典宗教哲学家皮普尔所说,闲暇所代表的可以说是一个非功利性质,但却是最符合人性的世界,它是一种精神的现象,是一种灵魂的状态,它强调一种内在的无所忧虑,一种平静,一种沉默,一种顺其自然的无为状态。我国学者马惠娣也认为,休闲的目的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工具与技术,而是为人类构建一个意义的世界,守护一个精神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归依。事实上,仔细反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深层指向不正是在此吗?

人是复杂的存在物。现代社会,个体的压力超过任何时代,如何在这个欲望多多的社会中,追求精神生活而不是被所谓的忙碌压榨个体的存在感,不让无穷的欲望压制自身的尊严,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启示我们反思:如何摆脱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危机?如何赋予人生的真正的意义感?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