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节,审视劳动的变与不变

劳动节,审视劳动的变与不变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史。无论劳动形态如何多样、劳动者面貌如何改变、劳动关系如何发展,劳动的内核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即用脑力和体力的付出创造价值、改变世界、改善生活。崇尚劳动,崇尚劳动精神,尊崇劳动者,理应是任何时代的主流价值。越是社会变迁、技术进步、观念多元,越需要弘扬和传承劳动精神。

自1890年第一个国际劳动节以来,每逢5月1日,世界多地都会举行系列庆祝活动,重温劳动之于人类的深刻意义。又一年“五一”将近,我们将迎来第125个国际劳动节和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90周年,置身历史坐标系中,借着这一年一度的时间节点审视劳动,耀眼的时代之变正在呈现。

回望过去,劳动的实现真实而繁重。一方热土、镰刀锄头,金秋十月稻飘香,展现着最传统农业时代的辛勤耕耘;工厂车间、一锤一钉,繁忙流水线上生产出的零件,凝结着近代工业文明的智慧与汗水。而在当今时代,新一轮技术革命驱动生产力飞速进步,劳动的形态也日益多样起来:身处于电脑之后提供服务、奔走于金融市场寻求投资、穿梭于买方卖方搭桥牵线……“互联网+”、金融融资、中介服务等行业已蓬勃发展起来。它们涉及和参与的社会财富体量,与传统的工农业产品相比,何止千百万倍。而论方式论产出,这些形态又都显得更轻巧更“隐形”。虚拟经济配搭“看不见”的产出,丰富着固有的传统劳动模式,也拓展着劳动的外延。

劳动形态的多样,也赋予了劳动者更加多元的群体形象。城乡一体化进程持续推进,社会人口流动加剧,新常态经济转型升级,都深刻影响着劳动者的就业选择、职业规划,多样、自由、流动已成为新时代劳动者的群体写照。“工农商学兵”再也无法涵盖所有的社会身份,大量前所未有的职业正在出现;“从一而终”再也不能限定劳动者的职业生涯,跳槽实属平常,创业屡见不鲜;背井离乡描绘着市场经济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候鸟般的生活”成为中国大地上突出的社会现象。劳动者职业选择之多样、行业差异之巨大、个体变化之迅速已经达到了相当显著的程度。这为社会带来劳动热情、创新潜能、经济活力的同时,更一次次突破和刷新着我们的旧有认识。

劳动形态的多样,还赋予了劳动关系不同以往的时代表达。一方面,加入了新元素的劳资纠纷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今天的劳动者捍卫个人权利的意识逐渐觉醒,对改善就业环境、提升劳动报酬等的追求更为直接大胆。劳动保障、最低工资,乃至带薪休假几乎成为不言自明的基本要求。有人形象地说,第一代农民工出来背的是“蛇皮袋”,要的只是“包吃包住,给足工钱”;新一代农民工进城拉的是拉杆箱,盼的是“体面就业,同城待遇”。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繁杂劳动之中,利益诉求提高、梦想期待升级的又何止这近3亿农民工?解决好广大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才能助他们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变与不变从来都是辩证统一的。无论劳动形态如何多样、劳动者面貌如何改变、劳动关系如何发展,劳动的内核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即用脑力和体力的付出创造价值、改变世界、改善生活。崇尚劳动,崇尚劳动精神,尊崇劳动者,理应是任何时代的主流价值。越是社会变迁、技术进步、观念多元,越需要弘扬和传承劳动精神。

非辛勤劳动,创意再好也是纸上谈兵;非努力工作,梦想再美都是一枕黄粱;非自食其力,拥有再多也难得到认可。对劳动的珍视,需要也必须代代传递、代代坚守下去。尤其对今天的中国青年来说,他们将是劳动者的主力军,将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对劳动的正确认识、有效传承、具体实践关涉广大、影响深远。

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史。“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在劳动节审视劳动,各项社会实践正在多样发展,催促着马克思主义者与时俱进开展理论研究、完善相应政策。在劳动节审视劳动,传统劳动精神的光芒不曾黯淡,激励着每一位劳动者用双手实现人生价值,用劳动成就自我梦想,用创造推动国家发展。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