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承载人文精神的教育传统

回归承载人文精神的教育传统

(原题:亚洲大学面临新自由主义侵蚀,学者呼吁回归承载人文精神的教育传统)

日前,大学世界新闻网(University World News)刊登印度国立教育规划与管理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Educational Planning and Administration)教育财政系主任詹德赫亚拉·B.G.提拉克(Jandhyala B. G. Tilak)教授的文章《迈向可持续人文社会》(Towards a Sustainable, Humane Society)。该文提出,高等教育代表着人文主义精神、宽容、进步、思想探索和对真理的追寻,如果高等教育能充分履行其职责,将极大地有益于国家和人民。

古代亚洲文化蕴含人文思想

提拉克说,早期梵语中有这样一句话“Vasudhaiva kutumbakam”,出自印度《吠陀》(Veda),意为“世界是一个家庭”,它包含着一个真理,即全人类应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和睦共处,任何力量无论大小都不能自行其是、无视他人。自古以来,亚洲国家就以向民众灌输普遍人类价值、培养世界大家庭的合格成员为教育的首要目标,这一点在中国儒家思想和印度吠陀文化中均有体现,而这两者都是奠定亚洲社会伦理、精神、哲学基础的主要力量,在数个世纪里持续发挥影响。在古代亚洲国家,教育事业的地位很高,教育得到全社会的支持,教师也广受尊重。尽管亚洲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高度多样化,但其发展道路都蕴含着崇尚和平、人类福利的价值观,建设富有人文精神的公正社会是亚洲教育的关键任务,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早期。

新自由主义冲击传统教育观

近代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基于亚洲社会传统价值观的教育体制明显遭受冲击,如印度民族领袖甘地所言,“美丽的树木”被连根拔起。在当前的全球化时代,现在与过去的连续性常常无迹可寻,传统价值观让位于新兴价值观。如今,大部分国家都过分强调物质发达,教育的任务被设定为创造物质繁荣,而不是发扬、完善人类最高级的价值观,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之间的平衡普遍不被重视。

新自由主义引入了一些关于社会性质、社会发展——包括教育体系发展——以及发展的战略和方法的可疑理念,重新定义了国家、市场、教育之间的关系,国家被认为只应起到推动市场运行的辅助作用。新的概念范式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作了新的解读,教育只被当作创造经济财富的工具,甚至越来越多地不再以服务民族国家为导向,而是服务于国内和全球资本市场;换言之,教育从公共物品变成了私人物品,可受制于市场规则。即使是在某些传统约束力很强的地区,这些变化也在迅速发生,教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教育政策都受到新自由主义的深刻影响。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