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正确认识物质与精神、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四个全面”正是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提出来的。同时,精神对物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而且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这就要求在学习理解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时高度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我们提出中国梦,就是要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注重思想建党、坚定理想信念,都是强调重视这种反作用。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敢于面对矛盾,及时化解矛盾。问题就是矛盾,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矛盾无时无处不在,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据此,必须承认矛盾,对矛盾不能视而不见。按照矛盾运动规律,矛盾会发展变化,不及时解决,就会积少成多、堆积成山,进而转变性质、不可调和、酿成激变。“四个全面”就是针对现阶段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它让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清晰、对化解矛盾的主攻方向更明确。这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不回避矛盾、敢于担当的精神。
必须坚持全局观,同时把握重点,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然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就要有全局观,对所有矛盾进行全面、充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而矛盾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所以在解决矛盾时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按轻重缓急分先后顺序,逐次解决。“四个全面”正是这样。首先着眼全局,经过全面实践和深入调查研究,所有情况都了然于胸,再从中抓住最关键最主要最急迫的问题加以解决。每个“全面”也是如此,注意处理好总体谋划和“牵牛鼻子”的关系。如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四个全面”既覆盖所有的矛盾和问题,又重点突出、切中要害,每一个问题都抓到了点子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