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伴不结盟”是对中国不结盟政策的重要调整(2)

“结伴不结盟”是对中国不结盟政策的重要调整(2)

主张不结盟论者则认为,冷战后“敌友”界限相对模糊,结盟的重要性下降;全球化深入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凸显,军事力量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总体来说,结盟对中国弊大于利:一是恶化中国的安全环境。如果中国采取结盟政策,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为抵御不利影响,很可能寻求与其他国家结盟或强化同盟关系,引发局势紧张。结盟将招致美国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军事压力。二是结盟超出中国能力。目前可供中国选择的结盟对象大多是小国,而且是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结盟会让中国背上沉重的包袱,成本大于收益。

结盟与不结盟的论争既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争鸣,涉及如何看待国家间关系的性质问题,国家间关系是单纯的敌友关系,还是非敌非友、亦敌亦友的关系?如何看待军事因素在国家实力中的地位?如何看待军事同盟的作用?如何看待中国面临的战略安全环境?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新阶段之际,主张结盟论者提出了中国需要结交“铁杆朋友”的问题,这对于推动中国外交理论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结盟缺少可行性

在政策层面,主张结盟论者不可避免地遇到与谁结盟的问题。结盟需要双方同意,“一个巴掌拍不响”。从增加实力、防止孤立、减轻美国压力出发,国内一些专家认为与俄罗斯结盟对中国最有意义,但在现阶段,中俄结盟缺乏条件和基础。而与周边小国结盟对中国的好处有限,向这些国家提供安全保障,未必能消除其不安全感,这牵扯到复杂的历史恩怨和地缘政治因素。

2014年初乌克兰危机爆发后,有关中俄结盟的话题再度被热炒,普京总统明确拒绝中俄结盟,他在2014年4月中旬一次与民众连线活动中表示,不会与中国结为军事政治同盟,因为结盟机制已经过时。

中俄难以结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不愿构建“反美”同盟。中俄与美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敌友关系,敌友界限相对模糊。中俄开展了高水平政治与安全合作,有化解美国压力的合作需求,但均不愿与美国重新陷入公开的阵营对抗。俄罗斯仍希望与美国为首的西方打交道,引进技术、资金,促进经济发展。二是可能引发领导权之争。美国同盟体系遍布全球,美国是当之无愧的盟主。从中苏同盟的历史看,苏联搞大国沙文主义导致同盟的破裂。目前俄罗斯实力虽然比苏联时期大幅下降,但也不愿做“二把手”,结盟有损双方关系的平等性。三是不愿“自缚手脚”。结盟是把双刃剑,虽可以增强安全,但也限制了行动自由。乌克兰危机后,欧、日、澳等盟国追随美国对俄制裁,俄罗斯进行了反制裁。假设中俄结盟,中国是否要与俄罗斯保持步调一致?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四是无助于应对新威胁。中俄面临的威胁多元化,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多,两国对外政策的轻重缓急不同,结盟未必能解决最紧迫问题,现有的军事政治同盟在应对各种新型挑战面前早已捉襟见肘。五是存在意识形态差异。尽管存在美国与海湾君主国家这样意识形态差异大的同盟,但有生命力的同盟多具有相同的意识形态。北约自诩“民主国家同盟”,对前苏东欧国家加入北约设置“民主国家”的前提条件。当年的中苏结盟除了面临共同威胁外,双方均为社会主义国家。目前中俄除了共同利益外,意识形态纽带不足。

此外,主张结盟论者也面临与现有中国政策对接的问题。中国外交实践一直沿着不结盟的轨道运行,与各国基于不结盟的原则发展关系,转换轨道缺乏着力点。中国一贯批评美国强化军事同盟是冷战思维,反对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同盟。假如中国放弃不结盟政策,不仅未必能化解美国同盟体系的压力,反而丧失了道义制高点。解决中国与外部世界摩擦碰撞增多的问题,仍需要从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做起。20世纪70年代,苏联威胁增大,中美实际上结成了“准同盟”。目前中国面临的威胁复杂化,但远没有像冷战时期那般恶劣。总体上,中国的安全环境得到了改善,结盟的紧迫性下降。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