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期绝无仅有的救济机构
卡瓦尼亚斯救济院是十九世纪初期,受国王查尔斯三世之托,由著名的建筑师曼努埃尔·托尔萨设计,于1805年开始建立起来的,属于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救济院长164米,宽145米,内有23个院落,160个房间,78个大厅和2个小教堂,体现了主教给予临终关怀的慈爱之心。卡瓦尼亚斯救济院原本是一间收容所,用来照顾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如孤儿、老人、残疾人以及慢性病患者,给他们一个住处。这个不寻常的机构在当时是唯一的,现在那里还保留了许多当年的独特设计,是用来减少居住人生活上的不便的。小礼拜堂里用了一系列当时墨西哥最伟大的壁画艺术家何塞·克莱门蒂·奥罗斯科的画来装修。除此以外,建筑物的墙壁、拱顶和炮塔,以及与众不同的建筑物风格,均是出自于这位画家的杰作。如今,卡瓦尼亚斯文化研究所也位于卡瓦尼亚斯救济院建筑物范围之内。
卡瓦尼亚斯救济院原本是一间收容所,用来照顾那些生活困难的人
关于这位传奇画家所象征的含义,便又要说到墨西哥文艺复兴运动。奥罗斯科的职业生涯,从卡通画家开始,在1920年,他受邀参加国家预备流派的壁画计划,希望启动墨西哥文艺复兴的壁画运动。这是当时艺术家企图寻求一种民族风格,希望结合欧洲的先例、大众的艺术以及墨西哥的手工艺传统、当代的印第安传说,证明墨西哥前哥伦布时期遗产的文化和艺术价值,而创造出独属于墨西哥的艺术。很多墨西哥著名画家后来加入该运动,创作出一批墨西哥最动人心魄的湿壁画。
渴望实现独立自由的梦想
壁画艺术家渴望民族独立、实现自由的梦想,在这座济贫院里得到了登峰造极的体现。放眼望去,圆拱形建筑内部四处都被壁画填充得满满当当,大大小小五十余幅壁画分别讲述了墨西哥历史,有些画面很激烈,甚至有些血腥,色彩也浓重绚丽,带着危险而炫目的美丽。救济院外,有许多形状各异的青铜座椅雕塑。顺着正门往西走,有着长长喷水池的,便是临终关怀步行街。继续往西走,广场上有一座《羽蛇神的献祭之源》雕塑。这座高25米的青铜雕塑,象征着献祭的羽蛇神由地面冉冉升起直向太阳,给人们光与热。西面不远处,则有一座双狮捧橡树的雕塑,这个便是州徽上的标志。
放眼望去,圆拱形建筑内部四处都被壁画填充得满满当当
救济院其历史意义上最重要的事件:1810年9月16日,墨西哥国父,神父伊达尔戈在瓜纳华托州多洛雷斯敲响了独立的钟声,号召人们摆脱西班牙人的统治。10月,伊达尔戈率领的独立军进攻墨西哥城未果,转而北上瓜达拉哈拉。在救济院,伊达尔戈签署了废奴法案,宣布废除奴隶制,将自由还给墨西哥人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