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招生制度改革破解就业难题

以招生制度改革破解就业难题

每年到大学生毕业季,都会引起社会各方的热切关注。企业海选所需人才,毕业生赴多家单位考试实习,政府出台支持就业意见等信息,常见于各种新闻媒体。到了8月离校时,曲终人散,总会落个“几家欢喜几家忧”。为什么类似现象年年上演呢?除了受大学生个人择业要求以及经济周期等影响因素之外,更重要在于毕业生就业市场因信息不对称而存在供求失衡。

从毕业生需求方来看,一般主要为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但毕竟后者每年所需毕业生为少数,所以在这里以分析企业为主。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所需的用工数量和市场形势紧密相关。当该企业处于发展上升期时,自然会多招一些毕业生,反之,可能不需要进人,这种市场的不可预测性给用工安排带来很大困难。此外,市场上企业众多,千差万别,林林总总,让每家企业报上当年的用工人数似乎可行,但在具体招聘时企业会考虑多种因素,比如熟练工、新手等因素,造成报上的数字大打折扣。所以,毕业生的需求总数不好准确把握,这无疑会给就业问题带来很大麻烦。

另外,从毕业生供给方考虑,与前面相比,毕业生的供给数量便于统计,只要查看各个学校招生名额就可以了,但问题是现年的毕业生数量以及在各个专业中的具体安排,是在三年或四年前(入学招生时)确定的。经济学说,只有达到供求平衡,才能实现市场出清,其中隐含之意就是供需必须在同一时点上才具有可比性。现在拿三四年前(入学招生时)确定的供给与现在时点上的需求相比,显然不具有可比性,毫无意义。换句话说就是,现在毕业生供给数量很难满足现在市场所需,现在毕业生市场就业需求很难与入校时的预期一致,供求平衡根本无法谈起。所以,毕业生就业难也就在所难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制度,或许是解决“就业难顽症”的“治本良方”。让高校在国家统筹安排下,根据本校就业情况,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及招生数量,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才能更加贴近市场所需,从而达到更好就业的目的。

责任编辑:周艳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