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常态”的冷思考

对“新常态”的冷思考

新常态,是时下的一个热词,从气候变化到政治生态,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领域。但新常态主要还是指国家经济发展态势。面对新常态、认识新常态、应对新常态,需要的不是对新常态词汇的热使用,而恰恰应该有一个冷思考。

新常态的语义与语境

新常态,顾名思义,是指事物发展态势由原来的正常状态,转入的一种新的正常状态。所谓正常状态,就不会是短暂的、突发的临时状态,而是稳定、持续的长期状态。因此,其语义适应面特别宽,很容易被延伸和扩展。但作为经济术语,有其特殊的语境。

新常态,不但具有现实的横向普适性,也适用于历史上纵向的不同转折时期,所以很难考证最早使用这一词汇的时代和人物,似乎也没有求证发明权的必要。对新常态和我们现实直接相关的最近使用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最大的债券基金——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首席投资官格罗斯(B.Gross)和埃尔埃利安(Mohamed El-Erian)使用了“新常态”一词,来说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金融体系的结构改变,较低的经济成长时代来临。金融风暴过后,持续了25年的,以不合理消费和不可持续的私人负债带动经济增长的“旧常态”成为过去,去杠杆化、去全球化、再监管强化成为低速经济成长时代“新常态”的基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预支未来世代资产和消费能力所达成的高速发展和繁荣景象的“旧常态”的结束,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严重的影响,西方语境下的新常态,更多地意味着新风险、新挑战。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语境下的新常态,既有与国际新常态相同、相通的一面,也有不同、独特的一面。除一些学者的学理判断外,官方也开始正式使用新常态的概念,并迅速传播开来。今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7月29日,他再次指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语境下的新常态与西方语境下的新常态相同和相通之处在于,其一,都表现为降低增长速度;其二,中国降速的因素部分受到国际降速的影响,或者说,国际降速是中国降速的大环境。而不同之处在于,两个旧常态具有本质的不同。与西方预支未来的高速增长不同,中国的高速增长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必然阶段,以及中国对发展历史机遇的积极把握。各国原有的经济体量不同,高速的概念也不同。因而两个新常态的性质也不同,一个是欠债还钱的降速;一个是弯道减速和换挡减速。

如何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已连续在7.4%至7.8%的区间窄幅波动。中国经济增速已经告别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时代,这个不争的事实,成为人们对新常态形成共识的现实基础。

从中国经济成长的内在过程看,经过30年持续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变得很大,位居世界第二。像人的成长一样,儿童和少年期,成长就比较快,而进入青年和成年后,自然就要放慢。经济发展也是一样,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必然出现增速的“换挡”。如日本,1972年前的20余年,GDP年均增速为9.7%,而1973年后不到20年,回落至4.26%,1991年后的20年更降至0.86%;而韩国,1961年后的30多年,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后的15年仅为4.07%。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增长速度的必然随之下降有着客观必然性。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看,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随着国际的“新常态”进入自己的新常态。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新常态”,表现为经济增长在低水平上波动、全球性流动性过剩、大宗产品价格和资产价格变动不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地缘政治紧张等。受其影响,中国的外需不能再继续维持出口超常增长,而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所采取的大规模信贷和投资扩张政策遗留了至今难以消除的影响,国家不可能再出台那样强度的投资扩张政策,原来高速增长所依赖的外部环境不再,内部政策调整,发展速度必然减缓。

中国还要不要继续保持原来两位数的高速度?有没有可能回到曾经的高速度?很多经济学家都作了冷静的分析,有的学者概括为“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是很有道理的。从经济成长规律看,已经到了换挡期;从外部环境看,早已是明日黄花;从资源环境看,难以持续承载;从经济成长的目标和动力看,高速度不一定人民就得实惠;每年能保持7.5%左右的速度,可能更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同样能够完成我们“两个一百年”的目标。

但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地区从8%以上的高速直接猛降至4%的中速不同,完全有可能先换到7.5%左右的中高速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冷静分析趋势、科学把握机遇、增强信心、防范风险、积极作为,完全可以以7.5%左右的中高速再运行一个时期。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地域辽阔、环境差异大、发展很不平衡,只要搞好国内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的协同发展、优势互补,促进东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的潜在能量是巨大的,而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可以使这样一个并不算低的速度保持一个时期。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