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文明”是其他文明发展的最终归宿

“人的文明”是其他文明发展的最终归宿

当前学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认识有一种不断拔高的趋向,这是一种一叶障目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化的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先后正式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概念与思想,在实践中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建设活动。四种文明的先后提出及其建设实践,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文明建设所呈现出的丰富性、多样性的演进态势。然而,文明建设是一个相当复杂而漫长的系统工程。要想使我国的文明建设取得更大的实效,笔者以为,除了上述的四种文明形式之外,应结合文明本身发展的规律和实践的需要,适时提出一种新的文明形式:人的文明,从而使我国的文明建设活动呈现出一种具有科学意义的“四加一”模式。

所谓人的文明,是指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改造和优化自身而取得的积极成果,换言之,人的文明是指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在自身和人的社会关系等方面所出现的开化、进步的状态。人的文明具体包括着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第一,人的素质的改善、进步即人的素质的文明。这又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人的身体素质的改善和进化,如寿命的延长、身高的增加、智力的提高等;其二,人的知情意等精神世界的发展进步,如人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增加、精神素养和道德觉悟的的提高、社会责任感的增强等等。

第二,人在总的生存和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状态,这主要表现为一种民生文明。所谓民生文明,是指广大民众在生存状态、发展机会、成果享有、幸福度或满意度等方面所呈现出的改善、增加、提高等的进步倾向。追求民生文明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即要做到“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三,人在自身生产方面所取得的开化、进步的状态即人口文明。人口方面的文明,主要反映的是人口生产对物质生产和生态生产的适应性问题,其核心是指人口生产要有一种适度合理的增长及其优良的结构关系。

第四,人的社会关系的改善、优化即人的关系文明。由于“人天生就是社会的”,人在现实性上,其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文明必然包括着人的关系的文明。人的关系的文明具体表现为人的身心关系即人的物质和精神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优化协调等。当然,人的关系文明还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优化协调,但这属于生态文明的范畴。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