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需闯三关(2)

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需闯三关(2)

见长效需闯“三关”

带着资金或项目,可以使后进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立马见效,但是要解决后进村的深层次问题、使其长期保持发展活力,则需要“第一书记”发挥“一把手”的作用,从根上改变后进村的面貌。为此,“第一书记”的工作方式还需要闯“三关”。

第一关,“第一书记”需切切实实掌握村子的实权。不同于以往包村干部帮人干活,“第一书记”被确定为村子的“一把手”,得自己干,原来的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得听“第一书记”的。但在实际运作中,“第一书记”要真正在村子里说了算却非常困难。

陕西省长期研究党建的专家刘世文对本刊记者说,农村原本就有两个权力中心,即支部书记、村主任,“第一书记”被空降到村子,形成了第三个权力中心。最后谁在村子里说话算数,得看“第一书记”有多少能耐,不然很容易成为聋子的耳朵——摆设。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确实有一些“第一书记”每年就跑几个项目,对村子实质性的影响非常小。铜川市委组织部的资料显示,少数“第一书记”对基层具体事务处理转化角色不快、方法不够多,局面打开慢,特别在个别矛盾问题长期积累、家族宗派势力严重、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村子,“第一书记”的成效不够明显。

第二关,“第一书记”得保持长期激情,把心真正融入基层。当上村子的“一把手”后,就得面对村里层出不穷的事情,得经常到村里办事,工作量比坐机关大得多。目前为鼓励有能力的公务员下村当“第一书记”,各地都出台了鼓励政策,如耀州区规定,当“第一书记”每月可多拿1000元的补贴,但是这样的鼓励政策并不能使“第一书记”安心。

今年43岁的段宏儒是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胡巷村党支部的“第一书记”,他告诉记者,很多机关公务员下村当“第一书记”固然有干一番事业的抱负,但是也想通过干事得到组织的肯定,在仕途上有所进步。在这方面,“第一书记”们特别希望上级党委能有明确、细致的奖惩条例,以激发“第一书记”更大的工作动力。

第三关,得建好新班子,让“第一书记”在村里形成的好局面延续下去。“第一书记”并不是长期任职下去,一般3年一个任期,离职后要让后进村继续发展下去,关键是要建好一个新的领导班子。

陕西省社科院政法所助理研究员何文兰对记者说,“第一书记”的任务很多,但他的第一任务是应为后进村留下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这比跑来几个项目要重要得多。资金或项目只能起到短期效应,只有建好一个领导班子,才能长期地促进一个村子健康发展。而目前农村党员的数量少,大批能人又外出工作,如何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对当好“第一书记”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