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需闯三关(3)

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需闯三关(3)

多管齐下完善制度

为使“第一书记”充分发挥作用,从根上改变后进村的落后状况,多位受访基层干部、专家、学者建议,今后应多管齐下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第一书记”的制度安排。

一是尽快培养一批有能力、有人品的基层干部当“第一书记”。宝鸡市副市长马赟对记者说,要当好后进村的“第一书记”,至少需要两方面的素质要求,一是有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二是个人要廉洁、公正。在基层干部中,这方面的人选还是太少,有的地方要选出一个合适的“第一书记”非常困难。对此,我们只能先从其他地方调合适的人来当“第一书记”。长远来看,今后我们得长期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使“第一书记”入村后能真正有所作为。

二是上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制定细化的考核制度,激励更多有能力、有抱负的公务员下基层干事。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与多位“第一书记”交流中发现,他们不怕多干事,就怕白干事。在县区,要熬出个正科级非常困难,目前担任“第一书记”的多数是副科级干部,这些干部都有通过基层苦干几年得到提拔的想法。现在各地对“第一书记”考核,虽然也有涉及干部提拔的,但大都是原则性的话,并没有明确的、细化的条例。

刘世文建议,上级党委应该尽快制定统一的、细化的对“第一书记”的奖惩措施,在提拔干部时,应对在“第一书记”任上有作为的基层干部大力倾斜,让那些只愿坐机关、不愿下基层吃苦的干部感到“眼热”,改变干部只愿进上级机关、不愿下基层的风气。

三是得把农村优秀的人才推到领导岗位上,为后进村留下一个真正能办事、廉洁自律的新领导班子。

目前很多村后进党员严重老龄化,又长期不吸收新鲜血液,有的村干部混一天是一天,暮气沉沉。段宏儒建议,上级党委今后应多给后进村一些新党员指标,多一些新人冲一冲老的领导班子。一些地方官员建议,对实在不称职的干部,应畅通退出机制,以解决干部为民办事内生动力不足的难题。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