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制度:构建制度执行的技术保障机制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加强权力制约监督,实现权力运作公开透明的有效工具。目前许多地区实行的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就是应用“互联网+”思维来保障制度执行过程的公开透明。如对权力运行进行电子化控制,可防止制度执行过程中人为因素,有些地方已拥有一套自制的电子系统——“权力公开专网”“业务办公系统”和“权力监管系统”等。“权力公开专网”面向公众,在这个网站上,政府信息“查得到、看得懂、用得上”;“业务办公系统”面向内部,集成了权力事项的网上办公流程,设置的程序会自动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权力监管系统”有“标准比对、信号预警、短信督办、数据分析”等功能,发现异常情况立刻会作出反应,并由监察部门介入督办,有效提升了制度的执行效果。再如,对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的执行情况存在困境,有些领导干部在不同的地方购置房产,需要借助网络手段,加快完善全国住房信息联网,来加以推进落实,保障申报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法治思维:培育制度执行的心理机制
制度执行也需要有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而言的。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相较于法治思维,更能有效地集中资源和人力,从而在短时间内快速出政绩,以致一些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基于政绩和树立个人权威考量,倾向于选择以人治方式来推动发展,于是便出现了只为经济发展,而不管行为是否合法、合规的现象。有鉴于此,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化解矛盾、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力”,为制度的执行构筑一个坚实的心理基础和文化环境。
弘扬法治文化,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对制度执行重要性的认识,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按制度办事的理念,形成全党严格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使全体党员干部都成为制度执行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营造严格执行的法治环境,坚持领导带头执行,切实发挥示范作用,依法用权。针对领导班子制度执行不力的情况,如不研究部署、不带头执行、不调查处理等,必须被问责,对故意违反党内制度、腐败的党员干部,要给予党纪处分和法律制裁,从而建立起厉行法治思维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