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下放需“勒得住缰绳、骑得住马”
目前,随着中央推行简政放权,各地都在加大权力下放的力度,但权力对于基层来说就像一匹“烈马”,如果“骑得好”,会使经济社会发展驶上“快车道”;但一旦“脱缰”,则危害巨大。
专家表示,巴公镇权力“承接难”的案例非常典型,类似情况在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是权力承接后运转不畅,有的是权力无法承接而被收回,也有的和巴公镇一样出现权力闲置,这都说明权力下放需要“量体裁衣”,既要灵活设计放权模式,也要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表示,从目前的乡镇实际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在权力下放时不宜“冒进”,应该坚持分类下放的原则,像婚姻登记之类的便民事项权限可以直接下放,而像行政审批、监管之类的权力则更适合通过成立分局、分中心等方式间接下放,做到权力“为我所用”,而不是“给我所用”。
巴公镇部分干部表示,权力下放是好事,但很多权力直接下到镇目前存在不少困难,一是镇级政府人数有限、人才缺乏,承接难度大;二是法无授权不可为,镇级政府被赋权以后的很多探索并没有政策、法律依据,有的甚至与现有政策法律相违背,因此设立分局是更容易操作的放权方式,既能为乡镇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也能避免乡镇为权所困。
在这方面,山西省介休市义安镇的探索比较成功。义安镇是全国25个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之一。2012年,介休市国土、公安、环保、规划、安监等五个部门成立了分局为义安镇提供相关审批服务,义安镇党委参与5个分局局长的任命和考核,这种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该镇有14个重大工业项目、3个大型农业项目落地,45个民生、基础设施项目建成竣工,总投资200亿元,2013年GDP达205亿元,财政收入7.8亿元。
“改革以后义安镇的投资环境得到了很大优化,我们有什么审批事项,相关分局马上就会介入。”义安镇镇长鹿人杰说,以前需要几个月的审批事项现在只需要几天,五六年没落地的项目半年就办完所有手续,很多企业都主动打电话表示想来投资。
有了独立“金库” 添了发展“包袱”
在试点转型综改扩权强镇后,山西省晋城市巴公镇有了独立财权,并于2013年12月设立了镇级“金库”。然而,“自己挣钱自己花”并非想象中那么美,巴公镇反而因为收支相抵、应入库收入“短斤少两”等问题,导致很多以前能干的事现在不敢干。
“金娃娃”抱起来“烫手”
据介绍,巴公镇设立镇级“金库”后,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税收分成和非税收入两部分:一是在现有财政支付体制下,巴公镇范围内所有企业上缴税收的县留成部分实行镇、县三七分成;二是土地出让金、排污费等8项收入,除上缴国家和省级以外,市、县分成部分全部留在巴公镇“金库”。
“一开始以为捡了个‘金娃娃’,但真正抱起来才知道,这个‘金娃娃’太‘烫手’。”巴公镇一位负责人说,去年镇税收分成3195万元,但几乎全部用来弥补了县财政应付未付的不足。
此外,应入库的非税收入也出现了“短斤少两”。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土地出让金、排污费、价格调控基金等征收主体为市、县政府部门,乡镇不具有征收资格,因此非税收入采取的是市县征收后返还的方式,但在执行过程中,是否返还和返还多少的随意性很大,去年泽州县仅返还了一部分非税收入,今年有好几项至今未返还一分钱。
“在目前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财政增收压力很大,再加上低保、救助、人员增资等硬性支出不断增加,我们将面临收不抵支的窘境,独立财政饭并不好吃。”这位负责人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