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研究必须直面十个问题(2)

现代化研究必须直面十个问题(2)

第六个问题,如何认识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的现代化,真正开启了全球化时代,只有在这个时代,我们才有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历史”。因此,我们说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但却是真真切切的全球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整个世界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处于依附地位,而且其国家认同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也面临着种种危机。目前的世界规则、主导性价值观念,主要源于西方。这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国家和民族要想融入现代、融入世界,是否意味着一定要牺牲自己的独立、统一和主权?是否意味着一定要丧失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尊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并有权质疑这种世界秩序的合理性?

第七个问题,如何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历史性地规定了民族身份、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前提和出发点,没有对“传统”的深刻理解,我们就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更不会知道自己“将往何处去”。然而,现代化毕竟是时代的主潮,一个民族,固守传统,规避现代,注定要失去未来。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人们必定会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阵痛。其中,最艰难的话题无疑是如何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时代,如何理性地继承传统,又理性地开辟未来,对世界大多数国家和民族来说,既是一个严肃的理论命题,更是一个沉重的实践课题。

第八个问题,如何认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价值?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充满激情地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许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们尝试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试验过西方式的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艰难探索中,终于走出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这条道路,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时又植根于中国的历史、国情,引领中国走向未来。如何准确认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如何抛弃偏见、狭隘,清晰地判断其世界历史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第九个问题,现代化的出路在哪里,人类现代化下一步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弗朗西斯·福山有过一个著名观点,就是认为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代表了“历史的终结”,世界历史将终结于当前。福山的这个观点,说穿了就是讲人类历史要终结于西方式的资本主义。但问题是,人类历史真的会终结于当前吗?真的会世世代代停滞在福山所设想的以英美为代表的社会形态上?福山最初提出这个观点,是在苏东发生剧变之际。如今20多年过去,人类历史并未如福山所预言的那样真正终结,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们面前,历史展示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前景。

第十个问题,如何看待现代化研究范式?在我看来,目前的现代化研究至少有两大缺陷,一是西方中心论,二是刻板僵化的二分法。现代化理论往往将西方的现代化作为参照系,建构起传统与现代、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西方世界与非西方世界的二元对立模式。照此逻辑,非西方世界的现代化必须追随西方现代化的脚步,才能消除这种二元对立,实现所谓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我们有理由怀疑,这种现代化理论是否会走入死胡同。

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现代化历史的书写必须打破西方中心论,更多地关注非西方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打破西方中心论,不是要建立另一个中心论,而是要“去中心论”,对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历史以平等的态度相对待。这就要求我们更新现代化的研究范式,建构一种更具包容性的多元现代化范式,书写一部真正具有全球史眼光的世界现代化历史。

人类现代化是一项未竟的事业,现代化理论也需要随着现代化实践的不断展开而进行充实、修正与完善。这正是现代化研究的魅力所在。问题众多,我们在探索中前进,但方向十分明确,这就是文明的提升。正如摩尔根在关于文明时代的论述中所说:“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经验、理智和科学正在不断向这个阶段努力。”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