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过分解读“学生撑伞门”(4)

不应过分解读“学生撑伞门”(4)

【启示与思考】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传统的观念里,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诠释了古代师徒伦理。作为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师德,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师爱”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这是师德的核心。文中的女教师,在学生为其打伞时,趾高气扬,霸气十足,连对学生最起码的师爱都没有,更别提师德了。

师爱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崇高情感,是教师以其奉献牺牲的方式与学生密切相处并在相处中完善自己、完善学生的教育活动。如果作为教师不懂得师爱,那么他就称不上是合格的教师。

一个学校的教育效果好不好,关键在于师德。古语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智足以为源泉,行足以为表仪,是谓之师”、“言行可模可范者,人师也”。正因为如此,师德建设可以说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言而喻,每个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犯错在所难免,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知错就改,真正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就事论事来说,这起最霸气老师事件,虽然给社会没有带来严重影响,但折射出来的问题却不容小觑。纵观一起起教师负面事件,往往都是当事人自身主观原因造成,希望广大教师真正从负面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引以为戒,除了加强自律外,还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实际行动做好本职工作,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这也正是教师职业的应有之义。

师生关系的紧迫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对和谐师生关系的追求,古来有之。面对当前的困境,我们如何才能将一些并不和谐的“音符”消弭在摇篮之中?

尽管在字面意思上,师生关系涉及的两者只是“师”与“生”,但在现代教育环境中,对于师生关系的缓解,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教师以及学生等各方的协作努力,以此来推动形成“尊师重教、师生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对于社会各界来说,要积极克服“刻板成见”对老师的伤害,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师生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拒绝盲听、盲从;对于学校来说,应该着重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教师树立良好师德,以期重塑教师在舆论视野中的正面形象;对于家长来说,要摒弃“被害妄想症”,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要选择信任学校、老师的工作态度,即使师生关系出现不和谐的音符,也要避免头脑发热、为舆论牵引。

总而言之,面对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师生关系报道,擦亮眼睛、洗净双耳、换位思考、谨慎定论,应该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常态,希望这样的良性循环能让和谐的师生关系重回视野,不再渐行渐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