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些人看待事物,不先问是非,而是急于谈对错。是非涉及事实层面,对错则是一种价值判断。对于一起事件,首先重要的是把事实搞清楚,而不是立刻分出个对错来。事情的对错与否,不仅与事实呈现方式有关,也跟每个人自身的经验和判断能力有关。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件事情在不同人看来对错可能截然相反的缘故。如果事情还没弄明白,就急着“盖棺论定”,难免失之草率,也难免会产生偏见。
在“撑伞门”风波中,有些人就只是看到了事实的一部分,而在没有掌握更多信息的情况下就强烈谴责这名老师。实际上,哪怕是照片上呈现的“学生为老师打伞”,也存在不同的可能性。比如说,如果学生为老师打伞是因为老师当时身体不适呢?那么这会不会就变成一则感人的师生故事?又或者,这是有人故意追拍、刻意选择出来的照片呢?是不是人们会因此改变对这些照片的看法?这也说明,不问是非只谈对错,很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不公的评价。
这名小学女教师听任学生为她打伞而没有拒绝,行为确实不妥,但也没必要因此上纲上线,挥舞道德大棒加以鞭挞。特别是,不能戴着有色眼镜,以恶意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往往并不像社会人际关系那般复杂,若老师只是因为认识不足而做错了事,刻意复杂化或放大其行为后果,对老师和学生来讲未尝不是一种伤害。不妨想想,经过这场风波后,若无法得到公众谅解,这名老师以后还怎么与学生单纯快乐地相处?
学校和主管部门在处理此事时,既要充分考虑到不能伤害学生,也要尽量避免把问题复杂化,不能让教师群体因此无所适从。既然这名老师已认识到问题所在,不妨以批评教育为主,以使她在今后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遮阳伞下的教育隐伤
一把遮阳伞,暴露出的是教育的隐痛。不论涉事校方解释的“学生是自愿撑伞”是否属实,学生可以自愿,教师不应坦然接受。
试想一下,倘若照片中的女老师身体不适,例如手部受伤或怀孕体弱,学生为其撑伞的行为就可以理解,并且是一种师生互敬互爱的体现,应当加以赞扬。可我们从照片中看到的是一个中气十足,甚至显得有些傲慢的老师和一个尚年幼矮小,不得不全程努力地伸直胳膊的孩子。一把遮阳伞对一名成人来说重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就算如校方所言学生撑伞是自愿行为,老师不是应该“十动然拒”吗?为什么不自己撑伞?怕是骨子里的尊卑意识在作怪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