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对“一带一路”的四种误读

西方社会对“一带一路”的四种误读

未来日益紧迫的任务是培育更多的能够帮助中国讲好故事、发好声音的国际友人,尤其是相关国家的学者、青年和有社会影响力的民间人士,只有这样才能使“一带一路”被不断地注入正能量。

近期,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建设愿景与行动文件。文件对“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和行动方案等进行了清晰、系统的阐述,勾画出一幅全面推进“一带一路”规划实施的“路线图”。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明晰化、具体化,外界对它有了更加直观和全面的了解与认知。但受思维模式、理念差异和利益分歧等因素的影响,西方国家对“一带一路”存在诸多的误读,并试图影响相关国家,干扰“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这一状况需要相关部门高度关注并进行必要的理性反思。

西方社会对“一带一路”的四种误读

西方社会的误读主要源于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动机的胡乱猜测或过度联想。最受关注的一种误读是将“一带一路”看作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MarshallPlan),认为“一带一路”折射出中国在周边地区扩展影响力的强烈意图,并刻意强调两者之间形式上的相似,即都将本国资金、技术送到迫切需要的国家和地区。另外,由于没有美国参与,“一带一路”被误读为对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强有力的回击,而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被误读为对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的直接挑战。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凯瑟琳·柯林斯(KathleenCollins)认为,“一带一路”构想带动中亚国家与中国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从而削弱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经过阿富汗的贸易和能源通道的作用。

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JamesClapper)在2014年2月众议院的一次听证会上表示,中国在宣称他们所认为的“天定命运”(ManifestDestiny)论时表现出强烈的侵略性。受其影响,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国际政策学院帕特里克·曼迪斯(PatrickMendis)博士突发奇想地将“一带一路”与美国建国初期提出的“门罗主义”(MonroeDoctrine)进行比较,认为中国目标是在全力恢复汉唐和明初的盛世,在亚洲传播本国文化,推行中国版的“天定命运”。这种观点背后暗含中国要在亚洲划分本国势力范围,进行理念输出,试图建立“中国人主导下的亚洲秩序”,而将美国排除在外。

还有一些西方媒体和学者大肆渲染,中国借助“一带一路”,加速建设现代化海军,不断提升本国的海军实力,目标剑指全球海上霸权。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海军问题专家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Holmes)就认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切断美国与盟国之间的联系,而不断排除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美国国防大学太平洋指挥中心学者克里斯托弗·沙尔曼(ChristopherSharman)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意味着中国远洋海军实力的逐步升级。同时,外界推断中国会在南海问题上态度更加强硬,臆断中国会在印度洋地区对印度实施海上战略包围,并试图绕过马六甲海峡打造中国主导下的亚洲海上交通要道。

还有少数西方媒体和学者认为中国是在借“一带一路”推进“新殖民主义”(neocolonialism)。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建设“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是获取相关国家的石油和矿产资源;还推断中国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顾当地的环境保护和民众福利,威胁相关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