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充裕背景下的金融改革

流动性充裕背景下的金融改革

5月10日,央行宣布自11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各0.25个百分点,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3倍调整为1.5倍。今年前5个月,央行几乎每个月都有大动作,2月和4月降准,3月和5月降息。密集的货币政策调整,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改善市场流动性的意图明显。但流动性的渐趋宽松,也引发了是否会重新回到以货币刺激经济增长的老路、延缓金融改革的担心。

金融改革是个有多重目标的发展进程,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是其主要方向。多重目标,决定了对货币政策的调整不可能只考虑单一层面,而必须综合考量,设计出一套既能有效应对现实经济形势变化,又有利于实现复合式长远目标的最优货币策略。从追求最佳效应的角度出发,流动性的水龙头无论开与关,都不可能只攻一点,不及其余。相反,会受到看不见的制约。比如,降息降准对金融改革的有利性在于,保持适当的流动性,市场利率才有可能下行,为利率市场化走完最后一公里打好基础。而出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考虑,水龙头不可能无限打开,让人民币汇率失去相对稳定的状态,导致信用流失。因此,人民币的开闸放水其实受到金融改革战略的制约。降息降准等政策的调整,只是金融改革这块大画板上的着色。事实上,金融改革的步伐一直都没有停顿,而是在稳步推进。这一点特别表现在四个方面。

利率市场化接近完成

5月,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成熟。央行借此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存款基准利率的1.5倍。尽管各大国有银行并未立刻执行新上限,但进一步拓展了各存款机构的利率差异化空间。事实上,利率差异化的格局已初步浮现,现在,南京银行等区域性存款机构执行的存款利率明显高于各大国有银行。利率市场化已接近完成。

推进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资金价格、商品价格和劳务价格构成了主要的市场价格体系。目前,多数商品价格和劳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从而实现了较为优化的配置。该生产多少商品、如何使用人力资源,由市场决定,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资金价格还在或多或少的利率管制中,无法与商品和劳务价格相匹配。这就导致银行垄断式经营风格和资金价格左右着商品和服务价格,并由此衍生出市场发现不了资金价格、大量资金错配等问题。个别银行流动性不时意外枯竭,大量中小微市场主体得不到资金支持,呆坏账风险不时集聚等现象之所以反复出现,核心原因就在于市场说了不算,而是行政意志、银行垄断说了算。

打破垄断,利率市场化和设立竞争对手是两个突破口。近年来,民营银行“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利率市场化也得到了引人注目的推动。实施存款保险制度、不断扩大存款利率的差异性,都是在做前提准备。有竞争对手,有利率差异,银行才能转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才会从市场的而非行政的角度去配置资金。真实竞争导致的失去市场份额直至破产的压力,还会迫使银行更细致地观照市场的方方面面,重新寻找竞争优势。这一观照过程本身,就是让资金得到正确配置的过程。

目前,利率市场化进程只剩下一个谜底:何时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管制。这个节奏,取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程度。从央行公布的4月份数据来看,节奏只能加快而不会放慢。到4月末,广义货币(M2)增速大幅回落至10.1%,创历史新低,表明实体经济的活力不足。单纯降准降息,不足以保证资金用到该用的地方去,因此,加快完成利率市场化,让银行的经营与市场更加契合,看来已近在眼前。或许经济运行到中局即半年时,将是一个合适的评估节点。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