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经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金融改革内在逻辑

报告人:高杰英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简 介:“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经济金融工作。他强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高杰英教授,从“‘小康’的概念、其内涵的升华以及对小康社会建成的度量”“‘大一统’金融服务于现代化奔‘小康’”“金融体系的构建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代金融体系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个方面,阐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金融改革内在逻辑”这一主题,对于我们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总播放:31644
发布时间:2020-12-11 10:08
  •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对小康生活的向往。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赋予全面小康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规划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发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大一统的金融为“一穷二白”的中国构建了工业化基础,为这个全球最大规模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里,界定大一统的金融是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大一统格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高杰英教授,从中国重工业的发展以及金融资源的配置两方面,阐述了“‘大一统’金融服务于现代化奔‘小康’”这一主题。[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 从改革开放以来到党的十八大前,中国金融体系快速发展,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以及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蓬勃发展,为规模化的市场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高杰英教授,从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建立以及层次丰富的金融体系构建两方面,阐述了“金融体系的构建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高杰英教授,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三方面,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金融体系如何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完整报告][文稿][课件]

     

    高杰英

    高杰英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点击观看完整报告

    点击观看高端论述

    点击观看课件

    不论是经济生产还是个人生活,金融在我们当代生活中非常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的重要性也多次进行阐述。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当前要发挥好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我们也知道,在住宅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住房金融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的闭幕辞上提出,我们决心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

    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提到,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

    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我们要深化对金融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立足中国实际,走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对金融的认识非常深刻。他强调,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金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金融改革内在逻辑”,作一个简要的阐释。

    一、“小康”的概念、其内涵的升华以及对小康社会建成的度量

    (一)小康的概念及其内涵的升华

    小康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诗·大雅·民劳》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讲,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这里的小康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第一阶段: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他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

    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16个指标主要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如果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的话,我们对小康水平的定义在提高),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恩格尔系数50%,成人识字率85%,婴儿死亡率31‰,电视机普及率100%,等等。

    2.第二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针对这样一个修订得更高的目标,我们也有相应的一些指标体系来去落实,去贯彻执行。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也就是说这个指标比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这个指标又在略有上升了。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实际上在这个时候,我们对于电视机来说,已经基本普及了,所以我们的指标修订成计算机的普及率,这个小康水平是随着我们经济建设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地优化。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强调了兜底和保障。

    除了这些经济指标外,在内容上进一步拓展,要求经济是又好又快、协调发展,同时强调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加快社会事业,完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等等。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现在我们来看,这个翻两番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实现了。

    3.第三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赋予全面小康社会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等。明确把脱贫放在重要位置。今年也是我们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年。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规划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发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然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同时,也会有我们的各种战略的抓手,比如说人才强国的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完整、系统、综合性的目标体系。由此,实际上我们的金融改革,除了服务实体经济更快更好发展之外,也进行了多样化的金融创新,这是我们后面会继续去讲。

    (三)对小康社会建成的度量

    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基本上已经实现,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为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来看这么一些数据,比如说:

    1.人均国民收入

    2019年,我国全年GDP为99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首次站上1万美元的新台阶。2000年,我国人均GNI(国民总收入)只有940美元,属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我国人均GNI达到4340美元,首次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标准;2019年,我国人均GNI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9074美元的平均水平。

    2.居民的人均收入

    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3万元大关,比2000年实际增长4.4倍,年均实际增长9.2%。按现价看,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是2010年的2.45倍。

    3.居民人均消费

    201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首次超过1万元。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首次迈过2万元大关。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012-2019年平均高3.1个百分点。2019年,全国居民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柜)、彩色电视机、空调拥有量分别达到96.0台、100.9台、120.6台和115.6台。2017年,我国农村享有基本饮用水服务人口比例和享有基本卫生服务人口比例分别达到86.2%和76.4%,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8年,农村地区通电率达到100%,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00年城乡居民平均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不足1辆,至2019年,全国居民平均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35.3辆,实现从无到有的飞跃。

    4.恩格尔系数

    2019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连续八年下降,达到联合国20%—30%的富足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3—2019年,我国农村已累计减贫9348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到2019年末的0.6%。

    5.居住条件

    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9.8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62.1%;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8.9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97.2%。

    6.人类发展指数

    2000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数为0.591,低于0.641的世界平均水平,排名第111位。2018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数为0.758,排名第85位,较2000年提高26位,是1990年引入该指数以来,世界上唯一一个从“低人类发展水平”跃升到“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较2000年提高5.3岁。2018年,我国婴儿死亡率为6.1‰,较2000年降低22.7个千分点。2018年,我国预期受教育年限为13.9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8%,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9.5%,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12.5%提高到51.6%,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4000万人,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

    7.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生活日趋普及,形成全球最大互联网市场。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居世界第一。2018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6.5亿户,用户规模居世界第一;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115.5部,高于106.4部的世界平均水平。2017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4.3%,较2000年提高52.5个百分点,高于49.7%的世界平均水平;2018年,固定宽带用户规模达到4.1亿户,较2000年的2.3万户明显增加。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2862元,比2000年年均增长14.7%,快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速3.6个百分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3%,比2000年提高6.1个百分点。2019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到635.2亿件,自2014年首次超越美国以来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年人均快递使用量为45.4件,年人均快递支出535.5元,均保持较快增长。

    8.贫困发生率

    2002年,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我国贫困发生率达到31.7%,高于25.5%的世界平均水平,是为数不多的贫困发生率超过30%的国家之一。2011年,我国贫困发生率降至7.9%,低于13.7%的世界平均水平。2016年,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贫困发生率进一步降至0.5%,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9年末,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362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了5677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23.2%下降至2019年末的1.4%,年均下降3.1个百分点。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