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充裕背景下的金融改革(2)

流动性充裕背景下的金融改革(2)

人民币国际化多点布局

人民币国际化是金融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命题。主权货币国际化,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凭超强实力依托国际金融制度的安排得以完成,比如美元地位的确立,就是借助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而一再得到强化。其二,是通过区域货币合作机制完成,比如欧元,就是借助欧盟和欧元区的发展,而跃升为全球第二大货币。在目前条件下,这两种途径中国都无法采用。

人民币国际化,走的是多点布局、分头突破的路径,最大的布局点在人民币离岸市场。据德银的统计,2015年一季度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金额占中国全球贸易结算总额的27%,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将在今年底涨到3.25万亿元。但是,人民币离岸市场业务仍不稳定。另有统计认为,2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的排名从之前的第5降至第7。这表明,人民币国际化仍然道路漫长。为了缩短到达彼岸的距离,近来布局速度有所加快。扩大本币互换协议范围,在全球各地加快批准成立人民币业务结算中心,发行人民币债券等,目的都是强化国际市场对人民币的熟悉感和认知感,触发其储备、计价等功能。

第二个布局点是制度优化。拓宽QFII投资渠道,通过深港通、深沪通放松跨境融资管制,修改《外汇管理条例》,就是优化人民币国际化环境的组成部分。4月,国务院印发通知,批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和《进一步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这4个自贸区共享外商投资和安全审查的同一张清单,都负有逐步开放资本账户的试验任务。自贸区的增加,等于增设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点。

第三个布局点是充分用好现有国际金融秩序的平台。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就是否让人民币成为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中的第五种货币展开讨论。尽管IMF一些成员认为,将人民币纳入SDR的条件还不成熟。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之所以高调宣示推进让人民币进入SDR的篮子中,未必是只追求能否被纳入这个结果,而在于展示一种决心:即中国不惮于接受让人民币进入SDR篮子中的硬性条件,接受相关条件有利于让人民币在刚性约束下向国际化挺进。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5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会议批准规模为5000亿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鼓励试点银行腾出资金重点支持水利、棚改以及中西部铁路等领域建设。这既是深化金融改革措施的一部分,也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步。

为什么要推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旨在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要求银行加强信贷投放是主要政策倾向,但银行同时要为存款保险金买单,还必须满足巴塞尔协议对于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的刚性规定,不能让呆坏账过快增长。对于银行来说,这其中存在隐性的矛盾之处。国际金融市场和中国国有银行的上市经验表明,银行的信贷资产,即使是呆坏账也是有价值的,只是实际价值小于面值。让信贷资产充分发挥作用,对其进行分层,使其通过证券化的形式在市场交易变现,有助于银行找到完成多重任务的平衡点,降低风险,同时为政府规定的水利、棚改等投资领域提供增量资金。

当然,信贷资产证券化不是不存在风险。过去,只有优质信贷资产可以证券化,这就保证了不会给资本市场、给投资者造成风险。在信贷资产证券化条件放宽后,如何打包资产、妥善交易就成了一个新挑战。或许部分出于这个原因,近期加快了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的推出速度。4月中旬,上证50和中证500两个股指期货品种上市。这两个新指数与沪深300指数将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覆盖面提高到73%左右。这三个金融衍生品,都是标准的风险管理工具。与此同时,证监会开始对“两融”业务进行整顿。这些举措,既是为了让资本市场发现真实价格,对冲风险,提高股市的理性,同时也与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一样,都有助于让货币政策的调整与市场需求更加契合,强化管理者维护市场正常发展,又能避免过大动荡的导向能力。对于规模迅速膨胀、一只脚已经踏出国门的中国金融市场来说,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以促进繁荣度是必要的,在各个方面强化监管能力同样也是必要的。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