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及其伦理旨归(2)

论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及其伦理旨归(2)

二、马克思劳动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没有对辩证法进行专门研究,马克思辩证法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他对劳动哲学的研究中,或者说,马克思运用辩证法为指导,展开他的劳动哲学研究。以往哲学将哲学的基本矛盾看作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却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是劳动哲学要面对的主要矛盾。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矛盾形成的基础,也是矛盾的主要内容。这注定了劳动哲学的思维方式是辩证思维,劳动哲学的方法论是辩证法。

马克思的劳动哲学认为主客体关系的辩证法是辩证法的根本所在。劳动辩证法认为主客体的对立统一,具体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和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或者换句话说,马克思哲学的根本特点在于将自然、社会和人放到劳动过程中,也就是放到主客体的对立统一中把握。

首先,从主客体的对立统一理解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讲,作为人认识对象的世界,是人认识的世界,人只能言说他们可以言说的世界,只能思考他们可以思考的世界,只能幻想他们可以幻想的世界。在人们的认识和想象之外的世界,人不能想象,也就相当于不存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1]210也就是说,劳动辩证法在主客体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世界,将主观与客观纳入主客体的对立统一来认识,认为脱离主体的世界,与主体不发生关系,至少是尚未发生关系,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说,就可以算作不存在的、非存在、空无。马克思说:“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1]220。

以往哲学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没有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与人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看待,不是从主客体的对立统一来看待,认为世界是无限的,与之相对,人的主观认识也是无限的,认为人可以认识世界,至少最终可以认识世界,在人与世界关系问题上,呈现一种极度的理性乐观主义的世界观,甚至是理性霸权主义世界观。这种理性霸权主义世界观表现出来的近代文明对世界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密切相关,同时,这也是导致人物欲膨胀、环境危机的最深刻的人的内在世界观原因。

劳动辩证法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纳入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把握,在主客体关系的思维架构中,世界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只有作为客体的世界对于主体来说才有意义。主客体关系的哲学是现代生态哲学的哲学基础。在传统哲学的思维和存在的矛盾架构中,人们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将世界作为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世界,导致了环境危机,现代社会,人们认识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危害,反其道而行,提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必然面对人不是世界中心,什么是世界中心的尴尬,面对危害人类生存的现象,人类如何与其平等相处?实际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都是从思维和存在的矛盾出发把握世界的产物,劳动辩证法从主客体关系出发,把世界作为人生存的环境,可以使人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问题,为生态平衡提供哲学支持,也可以使人摆脱非人类中心主义的问题,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所以要保护环境。

其次,从主客体的对立统一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的劳动哲学,从劳动出发,把握世界,认识自然、社会和人。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体现在他对人与世界关系处理之中。与以往所有的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不是将自然理解为纯粹客观的存在,而是理解为人类活动的产物,理解为劳动的产物,理解为人的活动的对象。马克思说“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1]162。劳动辩证法并不是反对自然界是独立的客观存在,而是强调不从这样的角度把握和认知世界。劳动辩证法注重的是人对自然的关系的把握,将世界纳入主客体的对立统一中来认识,将世界作为人存在的环境和条件,作为实践的对象。

人的劳动过程,是人不断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界不断被人化,为人类提供越来越多的生活资料,越来越作为人的对象而存在。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主体的劳动总是有限的,主体的有限性决定了其面对的自然是有限的。“由于主体的存在和实践都是有限的,所面对的自然物质也是有限的,客体的有限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主体存在所界定的。”[3]508在人类劳动的历史中,自然不断被人化,人化的自然不断扩张,非人化的自然不断退缩,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在人类社会之初,由于劳动能力低下,自然几乎完全是人异己化的存在,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扩张的本性以及市场经济的体制极大地刺激了人的欲望,同时,哲学上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的对立彰显出来,人化自然的扩张与非人化自然的退缩都加快了进程。

在主客体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世界,世界是作为人的劳动对象的世界,是人感知到的世界,是感性世界。而“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1]211。不作为人的劳动对象存在的世界,超越了人的感性可以感知的范围,所以是抽象的东西。马克思认为哲学的意义在于改造世界,不和人发生关系的世界,独立于人的生活之外的世界,与人无关,也就不在哲学的视野之内,哲学关注的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本学的自然。马克思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1]187

马克思的自然观与以往所有哲学的自然观不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费尔巴哈的自然观。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根本缺陷与以往唯物主义哲学的自然观一样,把自然仅仅作为客观存在,脱离人、脱离社会历史认识自然,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交往才提供他的”[1]528。马克思还说:“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1]187

所以,只有纳入人类社会历史的自然——人化的自然,对人来说,才是真实的自然、真正的自然、感性的自然,才是人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在劳动辩证法中,世界不再完全是受动的,它拥有了能动性。劳动辩证法将自然作为社会历史中的自然,关于这一点,卢卡奇说的更明确,卢卡奇说:“自然是一个社会的范畴。在任何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上,无论什么被认为是自然的,那么这种自然是与人相关的,人所涉及的自然无论采取什么形式,也就是说,自然的形式,自然的内容,自然的范围和客观性总是被社会所决定的。”[4]252

总之,主客体在劳动中的对立统一意味着,自然是人生存的环境,人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人不得不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符合人的需要,在劳动中,人不得不遵从自然规律,受自然的约束和限制,但是,同时,人的劳动又是对自然的认识的改造,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不断被人化,成为属人的世界,人化的自然。同时,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又不得不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维护自然生态和谐,这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

再次,从主客体的对立统一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人,结成社会而生存是人类唯一的选择,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但是,社会和他人对于个体的存在无疑也是约束和限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是主客体矛盾的核心和基本内容,也是主体不得不面对的矛盾。人不得不将世界纳入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矛盾中认识,也不得不将社会纳入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矛盾中认识。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人的社会存在形式不断发展变化,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氏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家庭、家族、宗族、民族、国家和政府以致国际组织,所有组织与个人的关系都是对立统一关系,只是在不同时期、在不同组织中,对立性和统一性的表现程度不同。对人和社会组织的关系,不同学者对对立性和统一性的侧重不同,因此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总是存在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实在论的差别以及个人主义和社群主义的对立。

将人和社会纳入劳动,纳入对立统一的关系中认识,隐含着马克思主义对人性和社会本质的把握,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人和社会的出发点,也马克思主义思考一切社会问题的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尽管马克思更强调人的社会性,但是劳动辩证法的思维方法注定了,马克思既不是个人主义者也不是绝对的社群主义者,他超越个人主义和社群主义,对人和社会有更深刻的把握。在个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中认识社会历史、社会现象以及社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特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政治学和法学的理论出发点和理论特色。当然,在不同的社会问题上,马克思对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对立性和统一性的侧重不同。

在寻求劳动者解放,劳动者改变自己命运的革命中,马克思对人与社会的矛盾认识,更侧重阶级与阶级的矛盾。马克思抓住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阶级与阶级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在其社会革命理论中更多强调阶级与阶级的对立,不意味着他不重视阶级与阶级统一性的重要性。因为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强调在主客体的对立统一中把握所有问题,意味着阶级与阶级的统一性当然也很重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在有的学者主张应该区分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的社会建设理论中,更强调阶级与阶级统一性,也就是他们彼此求同存异和睦共处的重要性。当然,即使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中,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一味强调阶级与阶级的对立,也是强调对立统一,其统战理论是最典型的表现。把握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符合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根本特点。

从劳动出发,将自然与社会统一认识,注定了马克思的社会观与以往社会观不同。将自然与社会统一认识,自然世界不再完全是受动的,拥有了能动性,将社会与自然统一认识,社会也不再是完全主观随意的,社会拥有了客观规律性,社会历史观第一次呈现出唯物主义的形态。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