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及其伦理旨归(3)

论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及其伦理旨归(3)

三、劳动辩证法的方法论意蕴

劳动哲学从劳动出发,将人、社会和自然纳入主客体的对立统一中把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自然观和社会观,从世界观就是方法论的角度而言,这种劳动哲学本体论也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劳动中,主客体的矛盾,在世界观上,主要呈现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对立统一,在方法论上,主要呈现为真理与价值、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首先,主客体的统一表现为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提出,在以往的哲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思想的跳跃,即从“是”或“不是”为系词的事实命题,向以“应该”或“不应该”为系词的价值命题的跳跃。这就是著名的休谟问题。休谟问题提出后,对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社会科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中,如果不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会被认为缺乏现代哲学意识,乃至不能进入现代学术圈。在哲学中,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一度成为哲学主流,在实证主义哲学影响下,实证主义成为西方现代社会科学普遍的思维方式,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重要的社会科学领域都盛行实证主义,特别是经济学,西方主流经济学都力求使经济学科学化,将价值判断从经济学中剔除。

在真理与价值、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劳动辩证法与现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它不仅强调他们的差异性,也重视他们的统一性,强调他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劳动辩证法也承认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差别,也认为伦理道德知识不同于科学知识,这一点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方面表现最为突出,他认为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就表现在拘泥于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批判,而且希望通过道德说教的方式,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马克思主张,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能停留在道德批判上,而必须透过对资本主义的道德谴责,深刻认识资本主义不道德发生的社会原因,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够找到解决资本主义问题确实可行的方法。对此,恩格斯也认为:“道义上的愤怒,无论多么入情入理,经济科学总不能把它看作证据,而只能看作象征。”[5]492但是,马克思主义也强调真理与价值、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统一的重要性,认为一种社会现象或者一种经济事实,如果被社会舆论普遍谴责为不公正,那么,说明这种现象已经丧失了历史必然性,已经成为过时的了,所以,尽管马克思认为道德批判不能最终解决社会问题,但是并不贬低道德批判的价值,而是认为对一个社会普遍的道德批判往往昭示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人们对某一种社会现象尚不能形成科学认识的时候,人们可能在道德上敏感地察觉其不合理性。道德判断反映事实,没有事实判断那么准确,但是,它往往更灵敏,更具有超前性。

对立统一地把握真理与价值、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对于社会科学至关重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保证,学者避免唯心主义的错误,避免认识社会历史问题不顾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坚持这一点,也可以促进学者使自己的主观价值立场符合社会客观规律,更加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以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为己任。

其次,主客体的对立统一表现为逻辑与历史统一。

马克思劳动辩证法从劳动出发,认识社会、认识人,在人、社会和自然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世界,体现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劳动似乎是一个十分简单的范畴。它在这种一般性上——作为劳动一般——的表象也是古老的。但是,在经济学上从这种简单性上来把握的‘劳动’,和产生这个简单抽象的那些关系一样,是现代的范畴”[6]27。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对任何种类劳动的同样看待,以各种现实劳动组成的一个十分发达的总体为前提,在这些劳动中,任何一种劳动都不再是支配一切的劳动。所以,最一般的抽象总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发展的场合,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这样一来,它就不再只是在特殊形式上才能加以思考了。另一方面,劳动一般这个抽象,不仅仅是各种劳动组成的一个具体总体的精神结果。对任何种类劳动的同样看待,适合于这样一种社会形式,在这种社会形式中,个人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一定种类的劳动对他们说来是偶然的,因而是无差别的。这里,劳动不仅在范畴上,而且在现实中都成了创造财富一般的手段,它不再是同具有某种特殊性的个人结合在一起的规定了。在资产阶级社会的最现代的存在形式——美国,这种情况最为发达。所以,在这里,‘劳动’‘劳动一般’、直截了当的劳动这个范畴的抽象,这个现代经济学的起点,才成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所以,这个被现代经济学提到首位的,表现出一种古老而适用于一切社会形式的关系的最简单的抽象,只有作为最现代的社会的范畴,才在这种抽象中表现为实际上真实的东西”[6]28。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最古老的行为,也是人类最现代的行为,劳动是人类最具体的行为,也是对人类行为最抽象的概括。马克思哲学的劳动本体概念就体现着马克思对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追求。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通过对劳动的理论分析,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具体的研究,更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其思维追求逻辑和历史统一的特色。劳动,也就是主客体的对立统一,是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社会历史是人类劳动发展史,不同的社会形态是劳动发展的产物,也是劳动关系展现的具体形态,资本主义社会也是劳动关系的具体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是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成果的矛盾问题,劳资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关系,劳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不二法门。

其一,“逻辑首先是针对社会生活现实的,而现实是历史的结果,又是历史过程的组成部分”[3]537。在社会历史中,事物发展遵循着自身的逻辑,现实是事物逻辑发展的结果,所以,逻辑是事物规律性的体现,也是对事物历史过程的表现。其二,“逻辑要揭示现实矛盾的规律,必须考察它的历史过程,从而认识现实矛盾各要素的历史来源及其相互关系”[3]538。现实是历史的积淀,事物的原始形态中往往已经包含决定事物今后命运的遗传密码,要把握现实事物的逻辑,不得不追溯其种子中的DNA。其三,“逻辑的进程与认识史相统一”[3]538。任何事物都有一个遵循自身逻辑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制约着人对事物的认识,在事物自身逻辑尚未完全展开的时候,人类往往也难于对事物进行全面的把握;人的抽象理性思维能力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事物的逻辑尚未完全展开的时候,人的抽象理性思维能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事物发展的方向。“在运用逻辑的系统抽象揭示和论证历史规律上,最为成功者,是马克思。他的《资本论》一、二、三卷的系统论证,既是对现实经济矛盾的展示,也以从抽象到具体的概念运动揭示并论证了资本主义经济从发生到发展,乃至灭亡的历史规律”[3]541。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