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及其“普世价值”研究与论争的回顾(3)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及其“普世价值”研究与论争的回顾(3)

三、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及其与普世价值关系争论的反思

对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哲学界对其产生与发展过程、基本理论内容有较深入的研究,且多数学者形成共识,只有个别学者持相反意见(根据是价值哲学与价值论这二者不同),因此不必细说。

值得细说的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普世价值的关系。鉴于在此问题上存在泾渭分明的两种观点,有些学者便从研究方法、厘清概念着手来解决问题,并着重探讨普世价值内涵、区分价值与价值观念,提出价值共识、普遍真理等概念。例如,李德顺认为争议双方的研究思路存在问题,实际上都混淆了“普世价值”与“普遍真理”的概念,他还列举了普世价值的几种主要的不同涵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也就意味着它有普世价值,是以客体为标识的普世价值观的价值。李德顺指出,围绕“普世价值”的争论固然触及了一些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却由于在理论前提和问题关节点上缺少必要的沟通、澄清和共识,使之未能引向更加深入的、建设性的思考,未免令人遗憾,因此需要重新探讨“普世价值”的实质和它的意义。有人将普世价值当作一个政治原则,并赋予它以极高的地位,因此引来了强烈的质疑和批判。由此形成的争论,集中于是否承认世界上有“普世价值”,以及人权、自由、民主等是否属于普世价值。对立的双方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政治激情和道德义愤:一方抬出“否认普世价值就是自绝于人类”之类的大帽子压人,另一方则认为通过“普世价值”干预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以期终结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权力结构。李德顺进而指出,在激烈争吵的背后表现出双方在知识和理论背景方面有两点是基本一致的:(一)双方都不加批判地采用了西方的传统说法,只是在观念的层面上谈论普世价值,却未回答人类生存发展中实际的、实践意义上的客观关系中是否有共同的基础、特点和取向。(二)双方实际上都混淆了“普世价值”与“普遍真理”。争论中对于何为“价值”,当它被冠以“普世”之后意味着什么,并无深入思考和交锋,却一味在“普世”的标准及其意义上做着文章。因而,争论的焦点就难免转化成“谁有权认定和解释普世价值?”[19]

李德顺认为,“普世价值”或人类普遍价值,首先是一种价值。它包含了几种主要的不同涵义:1.指普遍共享的客体。如土地、阳光、空气、水等自然资源,还包括人类自己创造的精神财富,如知识、科学、技术、真理等等。2.指普遍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例如“劳动”、“温饱”、“安全”、“幸福”、“尊严”等,是在历史中形成,今天已为人人都离不开的生存发展条件;“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等,也已经是人类崇尚的共同价值目标。3.指普遍遵循的规则和规范。例如“尊重生命和人权”,“坚持自由、平等和宽容”,“追求和平和非暴力”,“实行民主和法治”,“保护环境和生态”等。[19]李德顺同时强调,认同“普世价值”意味着什么,最终取决于具体的主体。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是“安全”、“自由”、“幸福”、“尊严”、“发展”等人权概念被人们所认同,围绕这些人权问题的具体争议也越来越频繁和尖锐的缘故。[19]李德顺对有人提出“否认普世价值就意味着否认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解释,其理由是说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普遍真理,也就意味着它有普世价值。

陈先达则试图从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来说明既要拒斥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但又不拒绝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成果。他指出:“价值共识可以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遍性,而普世价值似乎是人人都应该认同的一种价值共识。普世价值是一种以抽象人性论为依据、以绝对的普遍性为方法的唯心主义价值观。在当代,西方和国内少数人借助强势话语霸权,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称为普世价值,以达到他们西化和分化的政治目的。我们要揭露西方‘普世价值’论的实质,但应充分肯定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和通过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问题上达到价值共识的可能性。不能因为人类可能具有的价值共识而陷入普世价值的政治陷阱,当然也不能因为反对西方普世价值论而拒绝人类文明进步的积极成果,否定人类的一定程度和范围的价值共识。”[20]

侯惠勤则着重说明了普世价值不是普遍真理。他指出:“‘普世价值’不是抽象的价值共识,而是思想统治的形式”。而“历史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对于某种‘普世价值’的颠覆”。“‘普世价值’以现下大多数人的主观认同为前提,不是以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为前提,因此它不能等同于‘普遍真理’。这里也暴露了‘普世价值’的一个玄机:它看似意味着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实际上与普遍真理、客观规律有本质的区别。”侯惠勤还强调:“如果把‘普世价值’视同普遍真理,就必须具体分析共产主义对于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的超越,而不是抽象地谈论和全盘接受当今流行的民主、自由价值观。由此可见,应该把能够使我们对非资本主义独有的价值作出自己解释的价值依托,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这些价值依托主要是:人民至上、劳动伟大、共同富裕等。”[21](p47)

综上所述,国内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的关系,普世价值的内涵及它与价值共识、普遍真理等概念的争论,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不能达成共识。如果普世价值概念确是有害的,我们是否应改进研究方法,另辟蹊径,即只采用普遍真理概念,大张旗鼓地宣扬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以抵制某些西方国家的所谓普世价值呢?更何况普世价值只是近年来才在中国传开的概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先贤们都讲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强调把它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这丝毫没有妨碍马克思主义普适的作用。在汉语中,即便删除普世价值这个词,也不影响我们精确地表述思想和看法。例如,秋石在《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的有关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就有如此洗练的表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照亮了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探索之路。马克思逝世一百多年来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但是所有这些变化都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同时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它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实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一切不公正社会制度、实现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学说,代表了整个进步人类的理想和信念。马克思主义也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结真理,而只是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22]文中没有使用普世价值一词,观点却十分鲜明:马克思主义提倡实现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且,文章表明马克思主义这种普遍真理也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教条。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等,人民享有民主、自由、平等等权利,不能说只对中国才适用,对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国家就不适用。社会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只是个时间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得出的有关结论中所包含的价值判断将来肯定会得到证实。如果说,我们要与资本主义的普世价值相抗衡,就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为世人作出榜样,并善于向全世界传递我们的这种价值观,使之具有普遍意义。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