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及其“普世价值”研究与论争的回顾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及其“普世价值”研究与论争的回顾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哲学界开始从价值论研究扩展到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哲学界又就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普世意义展开了争论,并且争论双方针锋相对、意见分歧较大。本文对此研究与论争过程作一简略回顾。

一、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研究及其不同见解

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上对价值论未作系统阐述,但他们的价值哲学或价值论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国内较早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有李德顺等学者。不过,李德顺使用的概念主要是价值论或价值学。1992年,李德顺在《江淮论坛》发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一文,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相关问题。1993年,李德顺主编的《价值学大词典》对此就有专门阐述。《价值学大词典》指出: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相并列”,“它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学的最一般基础部分。”[1](p452)大词典进而考察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形成和发展,阐发了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的价值观。

《价值学大词典》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不仅产生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哲学上变革和对现实社会的政治批判,而且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有密切的联系。……哲学的价值概念和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之间,表现出某种一般和个别的相互联系,不是彼此完全排斥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也通过对经济利益、经济价值的具体分析,在广泛的意义上考察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现象和价值关系。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质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必然性的经济学论证,以及对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需求与供给、费用与成本乃至经济与道德、经济与艺术、经济与政治等等关系的论述,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和价值学的丰富内容。”大词典还说:“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在其发展中越来越广泛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恩格斯在他以后的著作中,曾就科学的价值、道德、艺术、宗教、政治、军事、国家与法、自由与必然等问题进行了大量考察和论述,同时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价值观的各种错误表现。列宁和毛泽东一生的工作都在致力于实现马克思所建立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念。”[1](p452-453)

继之,国内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著也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有阐发。例如胡延风、王桂泉等编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其第十章《价值观点与价值分析方法》即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有较为集中的阐述。作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价值观点形成发展有一过程,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人类的幸福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原则。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2](p7)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根据伊壁鸠鲁的原子论,论证人的本性也是自由的。因此,必须反对一切封建特权,还给公民平等的自由权,这为后来提出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的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和共产主义价值观产生的社会基础。恩格斯在1845年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揭露当时英国工人处境悲惨,不能赢得作为人的身份和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们除了起来反抗或者真的沦为牲口,是没有其他道路可走的。

第三,确立了无产阶级的价值目标是解放全人类,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刚刚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时候,便开始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讨。他们以大量的现实材料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宗教神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提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就是使人得到彻底解放的重要观点。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294)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恩格斯描绘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将给人类带来的美好远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的飞跃。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也不止一次地讲过同样的观点。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和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作为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最高理想和最高价值目标。

第四,从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形态中,揭示了价值一般概念。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和《资本论》第1卷以及其他经济学著作中,马克思对各种不同意义的价值概念给予了全面的考察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为价值的一般概念下了定义。

该书作者最后强调:“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根本特征,是以科学的、彻底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来考察价值问题,从而也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分析方法。首先,它把价值现象放到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中来考察,指出价值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它不是外在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活动,而是内在于现实的客观活动中;其次,它立足于人类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活动,并从主客体关系中来说明价值产生的秘密和本质”。马克思主义“作为价值体系应该是一元和多元的统一。其一元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它的多元体现在价值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价值观念的发展性上。”[4](p255)并且,作者还说明,列宁、毛泽东等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价值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新形势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此外,一些专门著作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及其时代解读》、《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等也较好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及其时代解读》(申永华著,西安出版社,2006年)一书就价值的本质、价值分类、价值和真理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也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发展过程探索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实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研究》(罗国杰主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则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相关问题,其中专门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产生与发展、理论内涵、基本结构与内容等,也分析了当代中国的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思潮等。

不过,对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也有学者持完全相反的见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时没有形成价值哲学。例如,王玉樑先生就持此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而价值哲学形成为独立的哲学学科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时,其体系中没有哲学价值范畴。”[5]这种情况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开始有所改变,这时苏联哲学界对价值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东欧一些国家哲学界也开始研究价值哲学,出版了一些价值哲学著作。王玉樑之所以持有与众人不同的特殊见解,是因为他认为价值哲学与价值论这二者是不同的概念。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