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战理论”——美军也打“游击战”
传统上认为,美军只注重打大规模作战,对于不那么“高大上”的非常规战则鲜有兴趣。其实不然,美军对非常规战的研究由来已久,而近年来更突出了对游击战的关注。美军新版JP3-05号条令将“非常规战”界定为:通过扶持某个反抗运动或暴乱行动,在未授权的地区用秘密、辅助性的游击力量或者以特种作战力量协同当地的游击力量进行作战,以强迫、瓦解、颠覆政府或统治集团的战争模式。
许多美国军事理论专家认为,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就是一场典型的“游击战”——战争开始阶段,美军陆海空特种部队普遍以“游击队”的形式从空中渗入阿富汗腹地,既为空袭行动指引目标,同时还为反塔联盟召唤了大量空中物资、弹药的补给。地面进攻阶段,“游击队”与反塔联盟骑着马进行作战,1个月之内相继攻陷喀布尔、昆都士等重要城市,致使塔利班溃不成军,最终攻占坎大哈。
阿富汗战争其实只是美军“游击战”的冰山一角。近年来,美军的“游击力量”已先后渗透至世界多地。2013年的叙利亚化武危机中,阿萨德之所以最终妥协交出化学武器,一方面是慑于国际社会的压力,更主要是因为美国的特种部队已经在土耳其、以色列和约旦边境待命,随时准备以“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向叙利亚化武库和导弹基地发动袭击。
美军认为,“在不发达地区存在不稳定现象,都包含着游击战的问题”,“非常规战是战争中最普遍、效果最明显的运用方式”,是“间接路线”战略在军事行动中的体现。
“快速决定性作战”——伊战中的现代“闪击战”
2001年5月,美军联合部队司令部正式推出《快速决定性作战》1.0版白皮书。其中,“快速”是指要尽可能快地实现作战目的;“决定性”是指要同步运用国家以及盟国的各种能力,及时、猛烈地摧垮对手的抵抗意志,简言之,就是“以快战屈人之兵”。
正式推出不到两年,“快速决定性作战”就在伊拉克战争中“尽显神通”。在这次战争中,美地面部队采取不恋战、不接触的战法,仅一个多月,即实现了“打伊倒萨”的战争目标,让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声名鹊起。
究其实质,美军的“快速决定性作战”,其实是对“闪击战”理论在现代战争中的继承与创新。它在强调快速、协同和集中等“闪击战三要素”的基础上,加进了现代战争的元素:一方面,在目标的选定上,集中力量打敌重心,将对方由作战体系肢解成散沙;另一方面,在手段的运用上,依靠先进的网络将己方聚合为整体快速联动的作战体系,最终实现以快打慢,先敌发现、先敌决策并先敌打击。
然而,惊艳一时的“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却具有先天缺陷,并在伊拉克战争大规模作战行动后的稳定行动中暴露无遗:“快速决定性胜利”明显“二次效应不足”,伊拉克前政权士兵和大量武器“人间蒸发”,隐藏在民间“慢慢发挥作用”。据统计,美军在伊快速决定性作战阶段仅阵亡139人,而在稳定行动中的阵亡人数却高达4607人。
残酷的事实让“快速决定性作战”理论在伊拉克战争后迅速归于沉寂。虽未被美军正式放弃,但影响力大为削弱。
“海空一体战”——“奥德赛黎明”初步运用
2010年5月,美国智库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发布《海空一体战:初始作战概念》报告。报告提出了未来美国与亚太新兴大国可能发生战争的七大基本假设:一是新兴大国展开先发制人的打击;二是交战双方使冲突保持在常规战争的范畴内;三是美军具有的情报和预警时间很短;四是日本和澳大利亚将是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坚定的盟友;五是战场纵深前所未有;六是双方将在航天领域展开激烈的对抗;七是持久战将有利于美国一方。
可以看出,这是一份带有强烈冷战色彩的报告,因此迅速在太平洋两岸掀起波澜。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也从军方获得一定资助,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却并非官方机构,但其所提出的这一概念却迅速进入美军决策高层。2011年11月,五角大楼“海空一体战”办公室成立,专门负责在“海空一体战”理论牵引下进行海空军力量的整合及未来海空作战计划的制定。
正如“地空一体战”原本设想在欧洲同苏联进行大纵深作战,却赶上了在中东同伊拉克的海湾战争,“海空一体战”虽然目标指向亚太,却赶上了在2011年发生在北非的利比亚战争。在这场称之为“奥德赛黎明”的行动中,美海空军初次在实践中验证和尝试了“海空一体战”理论。然而,更多的分析认为,利比亚战争本质上仍然是一次海空联合作战。虽然美海、空军联合的程度比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明显更进一步,但在海空军分立,双方都还在各自寻找存在感、争夺主导权的大背景下,所谓的“一体”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是个难以企及的梦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