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尊重市场才能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尊重市场才能健康发展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社会发展各方面也迎来新一轮相应的变化,文化产业也不例外。在新的发展态势下,如何才能促进文化产业和市场的健康发展?文化产业和市场的发展又怎样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

记者: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新态势?

张晓明:我国于“十五”时期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到今年已经过3个五年计划。大体上说,从“十五”到“十一五”保持了超常的发展速度,从“十二五”开始降低发展速度。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将以较稳定的速度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2004年到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3.440亿元增加到11.05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3.6%。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3479亿元,比2010年增长21.96%,增速开始下降。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807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增速明显下降。今年1月2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21351亿元,与GDP的比值为3.63%,增长11.1%,比同期GDP现价增速仅高1个百分点。从以上数字可见,“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尽管在国民经济中占比稳定上升,但是发展速度逐年明显降低,那种大幅超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情形已经不会再有。

记者:文化产业发展速度降低意味着什么?

张晓明:发展速度的降低背后是发展方式的常态化调整。超常发展速度背后是非常规的发展方式,发展速度降低一定意味着发展方式的调整。自从2000年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以来,特别是2003年启动文化体制改革以来,文化产业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了改革对原有文化事业单位“存量”潜能的“释放”,以及政策对文化企业“增量”产能的“促进”,总之是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推动而非是市场对产业的内生作用,才保持了“高档位”热运行状态。但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行政手段推动发展在获得短期效果的同时也加剧了配置资源的种种不合理问题。比如,地方政府的过分干预将强化行业性和区域性壁垒,阻碍着文化资源的流动,致使市场分割和重复建设;比如,过于依赖政府的市场竞争会使价格信号扭曲,导致市场结构不合理;又比如,有限开放的市场导致开放度高的部分过度竞争、供大于求,开放不足的部分竞争不足、供不应求。这就使文化市场在低水平基础上迅速从短缺走向过剩,发展变得不可持续。随着宏观经济发展趋缓,本轮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收官阶段,以及与改革配套的政策刺激效应逐步衰减,发展速度必然降下来。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