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如何在宏观上调整相应政策以推动文化产业顺应社会发展的新状态?
张晓明:调整政策以推动文化产业顺应社会发展的新状态,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任务。
今年是“十二五”最后一年,对于“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可以有这样一个基本判断: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态势, “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以“铺摊子”为主要特点的发展态势在转向以“上档次”为主要特点的新阶段。在政策取向方面,出现了从“特惠型政策”转向“普惠性政策”,从“小文化”转向“大文化”,以及从产业支持性政策转向环境建设性政策的趋势。
所谓从“特惠型政策”转向“普惠性政策”是指,要从服务于改革、侧重财政补贴(所谓财政为改革买单)、辅之以税收优惠,并且主要面向改革企业的“特惠型”政策组合,调整为服务于创新发展、以税收优惠为主、辅之以财政补贴的,面向所有市场主体的“普惠型”政策组合。所谓从“小文化”政策转向“大文化”政策是指,从着眼于推动满足最终消费需求的生产活动的政策组合,转向更多地推动满足生产性需求,发挥生产性服务功能方面的生产活动的政策组合。所谓从产业支持性政策转向环境建设性政策是指,围绕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开放文化市场,实行特别准入制度、特殊管理股安排、支持小微企业和大众创业,以及鼓励文化金融合作等等。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关于文化发展最重要的政策表述第一主题词从“文化产业”变成了“文化市场”,这就为新阶段的发展开辟了思想解放的新方向。我们必须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基点,重新思考并处理好“文化产业发展”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关系。
产业与市场的一般关系是:市场经济有较长的自发演进历史,而产业政策作为国家对市场的干预,服务于后发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发展战略。如果市场经济体系健全,产业政策就能起到弥补短板、形成战略增长点,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但是如果市场体系不开放不健全,产业政策则会脱离市场需要,扭曲市场规律,造成资源错误配置,成为政府的自娱自乐。回顾“十五”以来文化发展过程,总体上来说,我国文化市场的开放程度一直落后于文化产业的政策干预强度,使得文化产业发展越来越脱离市场需求,依赖于财政的直接支持,成为政府政绩工程。因此,“十三五”时期改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回归文化产业与文化市场的合理关系,不断扩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