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2)

陈来: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2)

摘要:只有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是从中华文化的优秀价值观里面发展出来的,才能够完成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完成我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担负的责任,传承、发扬并加以创造性的转化。

中国传统文化里,处理群体和个人关系的时候,也一定是群体本位立场。西方一直到了16世纪以后,“以神为本”才开始被取代,强调“以人为本”,但从主体上来讲还是强调以“个人为本”。而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在群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强调的是“群体为本”。在中国古代,群体有不同的层次,可以被无限地放大。从个人推演出去就是,家庭、家族、宗族;更进一步,社稷、国家、天下。因为这样的观念,所以我们很早就提出了“天下大同”。

儒家、道家崇尚的和谐观念,早在中国上古文化里便已萌芽。春秋时期《国语》里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念;《尚书》里很早就提出“协和万邦”、世界和平的观念;《左传》里也讲“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就像乐器演奏音乐的那种和谐一样,要达到天下的“无所不谐”。所以,和谐的观念应该说在我们历史上出现得很早,中国文化里很早就把音乐的和谐作为一种模式和典范,把它推广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甚至推广为宇宙的和谐。60年前,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重申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万隆会议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和而不同”的智慧在现代外交的运用。

个人层面的价值观

首先是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孔子提出“义以为上”,荀子提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孟子》开篇就是“何必曰利”,都是“重义轻利,先义后利”的思想。

其次是以理制欲。理就是道理的理,欲就是欲望的欲。《荀子》里讲“以道治欲”,道和理是相通的,不能任由欲望自己发展,一定要有个统帅。这个统帅一定是理性,一定是道理,就是道德法则、道德原则。

中华文化传统里有大公无私的观念。《尚书》里已经有以公去私的讲法,宋明理学认为私是可以有的,但是私的上面一定有个东西就是公,并且强调这个私必须由公去主导、去把握。这个原则对于传统士大夫非常重要,一个士人出来做官,一定会碰到公私的问题。所以,我们说要以公胜私,公心胜于私心。

心胜于物,就是精神需要高于物质需要。生命的需要也是一种物质需要,很重要,但是精神的需要更重要,所以是舍生取义。涉及生死的问题,从孔子到孟子都表达了人格的尊严、人对道德理想的追求,比仅仅生命的保存还重要。孔子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表示精神需要比物质需要更重要。

基本道德也是社会价值

价值观是道德的基础,而道德是行为的直接指导。中国古代提出的这些基本道德,既是个人层面的基本道德,同时也是社会的基本价值。

最明显的例子是五常——仁义礼智信,至少从汉代以来就成为我们的五项基本道德。从个人道德来讲,仁就是敦厚慈爱,义就是坚持道义,礼就是守礼敬让,智就是明智明辨。这是作为个人价值、个人道德的意义。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仁义礼智也成为社会的基本价值,比如《贞观政要》里最重要的两条就是仁、义,在这里,仁、义不仅仅是个人德行的基本道德,也是国家治理首要的原则。比如说社会层面,仁就是仁政惠民,义就是社会正义,礼更多的是强调文化秩序,和是和谐团结。再比如,仁不仅仅是做人要厚道,仁者爱人有更大的层面,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大同”。所以仁义礼智在古代不仅作为个人道德的基本观念,同时也是社会基本价值,这是古代文化的一个特点。我们今天在讲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的时候,要兼顾这几个方面,这样才能比较完整地掌握。

最后,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简单重复,但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为根基、为基础的。只有将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是从中华文化的优秀价值观里面发展出来的,才能够完成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完成我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担负的责任,传承、发扬并加以创造性的转化。

责任编辑:艾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