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生”多为官员子女 谁在任性?   (3)

“保送生”多为官员子女 谁在任性? (3)

莫让保送生名额沦为官员子女唐僧肉

“保送生”制度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为国家选拔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优秀的学生提供面试入读重点大学的机会。这样的制度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唐增肉”,一些领导确投机倒把,利用手中权力让自己子女抢占保送生名额,这不仅损害来之不易的教育公平,更是官员特权在作祟。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虽网上恶搞的一句话,但也有一点道理。一位高校招生办负责人说,有时明知这些“保送生”就是官宦子弟,资质平平,根本考不上重点院校,但是有人多次打招呼,并称以保送名额换科研经费投入,结果高校只好“放水”。试想如果不是官宦子弟学校怎么会“放水”。官员子女的特权优势暗示的是政治原生态的不乐观现状,其中暴露的问题发人深醒。

教育公平是最为基础的社会公平。高考直接关系到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甚至决定着以后人生之路的走向。此前,官员子女成为“贫困生”进入高招贫困专项计划闹得沸沸扬扬,损害了很多人对社会公平的信心。如今,特招生大部分是官员子女的现象,需要有关部门重视。一直以来,公众对“官二代”的关注度只增不减,有关官员子女的报道一出就会立马引起围观和注视,可见公众对社会公平和权力约束的期许之心呼之欲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民众的习惯性“偏见”,未尝不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和问题的控诉。

只有加强监管,堵塞漏洞,严惩相关人员,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应该细化招录条件,构建起教育、公安等多部门联合参与的审查机制,严防种种猫腻,推动招生各个环节成为“阳光工程”,才能真正让更多优秀的学生享受到制度的红利,社会也才会更加公平。

【启示与思考】

众所周知,“保送生”可以免试入读重点大学,这也是其在很多人眼里有着荣耀的光环的主要原因,“保送生”名额有限是不争的事实,但这些有限名额分配并不是像高校录取一样按成绩的优劣为标准公平分配,而是大多数被厅官子女所占,这在广大公众和学子眼里,显然有失公允,笔者要问:这些被保送的“厅官子女”到底有何特殊?

“保送生”制度是为优秀学生提供的免试入学的机会,但是纵观各大高校的“保送生”,可以比肩的不是成绩和荣誉等基本素质,而是其家长的官职大小,在“保送生”群体里,“拼成绩”变成了“拼爹”的现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厅官子女”被保送显然不能提高整个“保送生”整体的素质,唯一能提高到的只是“保送生”的整体家庭背景。

“厅官子女”被保送暗含权力的任性。据教育界人士透露,“保送生”制度存在明显的漏洞,人为操作的空间极大。虽然学校确定“保送生”是按成绩好坏和综合素质优劣的标准不会变,但是在具体的推荐和选拔环节,两者都可以“操作”,在考试环节中有关系的人可以先拿到题目,在综合评审环节有背景的人很容易打通学校的各个评审环节,获得相应的评价和荣誉,这无疑就给那些有关系、有背景的官员利用权力钻空子的机会。

为避免校园一方净土出现腐败保送现象,保送生制度还需提高门槛和质量。一要保留“硬条件”。除了优秀运动员和国际奥赛的参赛者等少数塔尖人才外,其他任何可以被“权力寻租”的软标准均应该取消。二要透明“晒权”。对保送单位的资质、流程、制度、监督等透明化,避免保送资格的暗箱操作。三要严把审核关。一方面推荐方要严格执行政策、严格程序,对保送生资格进行认真审查;另一方面接收方要认真进行资格审查和文化考核,对拟录取的保送生必须经学校集体研究。此外,各级纪检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慎防“权力寻租”玷污保送生的名额,还公众一个纯洁的校园。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