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政策的时代发展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开创我国对外开放新局面,“一带一路”政策正式成为我国的重要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政策,在传承传统丝路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的内外国际局势,形成了其不同于古代丝绸之路的新内涵,实现了两大超越。一方面,在空间上超越了传统的丝绸之路的限制,所辖区域空间进一步扩大,合作空间也得以深化;另一方面,既在性质上赋予了古丝路新的内涵,又超越了传统丝路的思维模式,以其“时代性”“先进性”“开拓性”稳健地推动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
空间上的超越。古代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了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②可见,古代陆上丝绸之路链接东亚,中亚和西亚和欧洲。在此过程中,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虽然一定程度上受到丝绸之路的影响,但和西亚、中亚等地相比,其影响力还是有限。
当今“一带一路”的建设,其主体范围大体仍遵循古丝绸之路的路径,依托现存的亚欧大陆桥,通过中亚、西亚等重要区域,连接欧洲,实现沿线各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但是,我国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开展了与其相配套的“经济走廊”建设,通过经济走廊,将历史上并非陆上丝绸之路主体的区域也纳入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去。例如,“中巴经济走廊”开创了由我国新疆地区经由巴基斯坦从而到达南亚的新途径,加之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相互配合,南亚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被成功的纳入到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之中。同时,历史上并非丝路主要途经区域的我国西南地区也承担起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任。除此之外,“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立,还会将东北亚地区纳入“一带一路”的区域范畴,大大的扩展了古丝绸之路的空间范围。“一带一路”建设在空间上的扩展,不仅大大激发了我国各省份的积极性,同时也将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东亚、西亚、中亚乃至欧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大扩展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地理空间概念,赋予了其新的时代生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经提出要以点带面、从线到片、从而逐步形成区域的大合作,同时应实现“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不难看出,当前“一带一路”的建设,在“合作空间”上极大的超越了传统丝绸之路以经贸为主的合作方式。新时代“一带一路”的建设,“贸易通”仅仅是一方面,重要的是在“贸易通”的基础上实现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文化乃至民心的全方位互联互通,真正为新形势下各区域之间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以上两点之外,我国还将海陆丝路建设并举。我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同陆上丝绸之路的衰弱密切相关,因此并没能出现“海陆同盛”的局面,而当今将“一带一路”结合起来,就是致力于创造海陆并举,协同开展的盛况,海陆空间的结合,其空间覆盖范围是古代丝绸之路难以睥睨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