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对马歇尔计划的超越
除了超越古代丝绸之路外,“一带一路”还超越了其他国家的类似战略。早在2009年1月5日,《纽约时报》就称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为“北京的马歇尔计划”。“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这种说法更流行了。其实,“一带一路”不仅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更超越了马歇尔计划。
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启动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国家给予经济援助和参与重建的计划,以当时美国国务卿名字命名,史称“马歇尔计划”,也称欧洲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说是使欧洲和美国得到双赢,但也造成了欧洲的分裂,巩固了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了北约组织的建立,美国成为马歇尔计划的最大受益方。
都是向海外投资来消化充足的资金、优质富裕产能和闲置的生产力,促进本国货币的国际化,“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确有诸多类似之处,后者也给前者以历史借鉴,但是,两者时代背景、实施主体和内涵、方式等毕竟不同。
概括起来,“一带一路”战略与马歇尔计划在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时代背景不同。美国推动马歇尔计划是为了尽快使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实现战后复兴,防止希腊、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共产党乘战后经济百废待兴、政治混乱之机夺取政权,以对抗向西扩展的苏联和共产主义国家,是经济上的“杜鲁门主义”,也是冷战的重要部分,是为美国最终实现称霸全球服务的。马歇尔计划也为后来形成的区域军事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奠定了经济上的基础。马歇尔计划开启了冷战的先声,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一带一路”则无冷战背景和意识形态色彩,它既古老又年轻。作为古丝绸之路的现代复兴,“一带一路”继承和弘扬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作为国际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的结果,是中国全方位开放的结果。
实施意图不同。马歇尔计划本意是美国通过援助使欧洲经济恢复,并使后者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同时也可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美国当年提出马歇尔复兴计划时,附加了苛刻政治条件,欧洲的所有亲苏联国家都被排斥在外。即使是盟国,美国也为进入该计划的国家制定了标准和规则,受援的西欧国家只能无条件接受,不仅有时间期限,且还款利息高。该计划最终导致了欧洲的分裂。马歇尔计划充分展示美国控制欧洲的战略意图和肩负稳固欧洲以对抗苏联扩张的战略使命,催促了北约的诞生。
“一带一路”的本质则是一个共同合作的平台,是中国的国际合作倡议和中国提供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新型国际关系和21世纪地区合作模式。“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提倡同沿线国家进行平等友好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以促进沿路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加强中国同相应国家的经济合作,所有的经济文化交流都建立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
参与国构成不同。马歇尔计划的参与国家是以美国、英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为主的20世纪资本主义强国,将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排除在外,是第一世界对第二世界的援助。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