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责任担当成为执政自觉(4)

让责任担当成为执政自觉(4)

——“推进改革与领导干部的责任担当”主题座谈发言摘要

探索建立改革的“容错机制”

刘文新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全面攻坚,说到底是人的利益的调整,许多改革都会担风险、得罪人,如何更好地敢于担当,更好地推进改革?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

一个是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时要切实进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的问题。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我们是一个大国,地域差异大,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每个地方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需要通过改革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各个地方的承受能力也不一定相同。改革要取得实效,一定要实事求是,“接好地气”,分类指导,普遍中兼顾特殊,统筹中注意协同,把握节奏,蹄疾步稳,有序稳妥推进,切忌“一刀切”。

另一个是建立完善“容错机制”问题。改革要担当困难、问题,更要担当风险和失误,我们作为兵头将尾,如何为大家创造一个好的改革氛围和政治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宽容失败”,有利于化解消除当前改革创新工作中的思想顾虑、制度障碍、机制缺陷和利益藩篱等突出问题。宽容失败,要在把握方向、原则、底线的基础上,依照法律和政策的有关规定,建立完善“容错机制”。有了“容错机制”这样的制度安排,允许失误,宽容失败,我们相信,大家就不会时刻提防“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样一来,畏难情绪、裹足不前的现象将会大为减少。在改革的探索中,领导干部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颇差错,但只要他们的总体方向是正确的,只要是守住底线的,只要是尽最大努力避免失误的,就应该适当给予他们“试错”的机会。如果有一个防身护体的“容错机制”,他们会更有勇气、锐气、底气。当然,我们也要准确辨别改革真伪、故意过失,辅以完善的纠错机制,该宽容的宽容,该问责的问责。无原则的宽容和免责,也是对公共利益和老百姓的不负责任。

(作者为贵州省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把改革共识转化为改革实践

范华平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有今天的成就完全得益于改革,这已经是一个普遍共识。中国发展到这个阶段,不改革不行,必须深化改革。

第一,破除部门利益,要加强流程再造,减少或取消重复、交叉审批问题。例如一个水库工程项目需要30多个批件,盖上百个公章,最快也得几年时间才能完成审批。对竞争性产业项目的审批,要进一步优化审批内容,重点突出“规划、安全、环保”等内容。如钢铁、煤炭的产能过剩问题,都与审批有关。

第二,明确中央、地方权限,要多授予省一级地方政府行政审批权限,中央以管宏观为主。如土地用地指标下达到各省后,还要按用地规模层层审批,导致效率下降。

第三,打破中介垄断要以上率下。为此必须培育和扶持中介机构,使其严格与部门脱钩。

第四,要开门搞改革与强化改革措施落地。一是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改革的方案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特别是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如前几年规定的煤矿井下救生舱的规定,就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二是财政部提出的加大经常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减少专项转移支付,但这项改革在基层有的地方并没有感觉到。

第五,政府机构要瘦身。改革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我国政府的情况看,问题是管多了,不是管得少了,因此总体上要放权。要推进大部制改革,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管理太多、重复交叉的问题。

第六,改革是我们党完成历史使命的关键一招。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有改革的激情、智慧和勇气。改革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特别要对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民群众关注的一些问题进行改革;另外,改革涉及利益调整,要在坚持公平正义原则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初次分配一定要重视效率,二次三次分配注重公平,否则社会发展将失去动力。

(作者为云南省昭通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