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视角下的“一带一路”

经济新常态视角下的“一带一路”

摘要:中国经济新常态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描述的新常态五大特征只是一种趋势性的理想状态,还不是已经实现或已达到现实状态。

(原题:新常态下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中央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即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提出了两个对外开放重大战略布局(即与周边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导设立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银行,简称“亚投行”)。这是新一届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举措。

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无论从理论和现实考察,还是从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变化的分析判断,中国经济新常态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描述的新常态五大特征只是一种趋势性的理想状态,还不是已经实现或已达到现实状态。这是因为,一方面,新旧常态转换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那些旧常态的受益者、旧常态的习惯者都不可能自愿接受新常态,旧常态的引领者和受益者也不会自愿放弃旧常态下的既得利益。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传统的动力和新的动力正处在一种胶着的状态,一些地方政府对增长率的崇拜和热衷于大拆大建的旧习惯短期内也难以根本改变,传统动力的体量还是比较大,新的动力虽然代表新经济的发展方向,增长速度比较快,但体量还比较小。旧增长点的退出是波动性的,新增长点的发力也不是平稳的,这将导致未来三五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波动。

曾经有人认为,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经济复苏乏力,唯有中国经济独好。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有失偏颇。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经济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持续“弱增长”、国际分工体系和增长方式重构、贸易保护主义升温、金融化生存竞争等世界新常态的现实环境和外部条件而独善其身,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世界经济由旧常态转向新常态的必然结果和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从国际看:一方面全球经济情况仍然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各类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国际市场需求减弱,我国传统产品国际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形成和培育之中,新的增长点尚未成为新的增长极,在外部需求收缩的大环境下,国内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开发,内外部多种矛盾聚合,经济发展环境“硬约束”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走势分化,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面对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需要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带一路”打造新增长极

在中国经济新旧常态转换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以更高层次的经济国际化进程来拓展未来中国经济成长的战略空间才是我们明智的选择,而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正是培育经济增长点,加快实现中国经济转型调整的重大战略部署。其现实和长远的意义、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一带一路”战略符合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不仅有益于中国产能和资本的输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而且可以为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复苏和强劲增长带来新的动力。

第二,“一带一路”战略符合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布局转型调整的需要,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对外开放的差距。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使命所在。“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主要经过西部通向西亚和欧洲,这是我国对外开放地理格局发生的重大调整,意味着我国大国经济将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同时区域协同和产业转型升级将加快,最大意义在于能够带来西部地区产业的集聚。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向世界提供的互利共赢“公共产品”。“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向世界提供的互利共赢“公共产品”。随着综合国力上升,中国有能力、有意愿向亚太和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特别是为促进区域合作深入发展提出新倡议新设想。

责任编辑:覃磊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