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将面临四大发展问题的选择:增长速度稳定、结构调整发力、增长动力重塑、风险挑战防范。其中,经济增长动力重塑与结构纠偏是主要的问题和矛盾所在。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经济风险就可以得到有效化解,经济增长自然会进入新的平台。
过渡期的增长速度与动力结构
摆脱贫困、实现温饱到走向基本小康,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要努力挣脱储蓄水平低、资本积累不足的陷阱。这是我们在目前阶段发展上的最大的瓶颈,是发展问题的关键。因为这个阶段,只要能够实现高储蓄、高积累,经济就能取得高速增长。
在国内资本运营能力不足、开放度不够的条件下,经济发展可以向内挖潜,借助于“农户、储户、散户、购房户、外来户(外资)”这“五户”进行内部积累。这是中国过去实现超高速增长的投融资基础。
现在中国人口红利基本消失,人口老龄化,高储蓄不能维持,因此增长速度自然就要降低。“十三五”期间增长速度可能是7%~8%,十年后是6%,二十年后是5%,增长平台逐步降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随着储蓄率的先上升后下降,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出现先超高速和高速,然后进入高中速的现象。由于储蓄率客观上具有内在的下降要求,因此它不支持我国长期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
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一半的人口仍然在农村的现实,以及绝大多数城镇居民低收入的格局,决定了大部分人的消费能力有限,还不能完全指望以消费型内需拉动生产。同样,出口导向低成本的外向型发展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从需求方面看,我们还没有看到可以有哪些国家能够长期接受中国这么巨大的出口生产能力;从供给方面看,现在我国的要素成本尤其是劳动力、资金成本上升太快,生产率提升速度明显跟不上,因此这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
尽管如此,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在现阶段还有一定的空间。一是中国依然需要建设大量的高铁、地铁、机场等基础设施。二是中国必须加大环境治理和投资力度,纠正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三是产能严重过剩一般都发生在制造领域,广大的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投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四是随着创新经济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投资将进入具有强大外部性的研究开发领域。为此应该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把那些不肯、不敢进入实体经济而始终流动于金融体系之内的大量资本,优先集中地引进实体投资领域,支持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必须重塑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如果缺少新的增长引擎,就会使发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缘于创新不足,即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等经济增长的长期因素和机制的培育和供给不足。创新不足会使生产率上升速度低于要素成本的上升速度,使产业国际竞争能力下降。由于创新驱动发展格局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够奠定,由此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平台还会逐步降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