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升级
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中国政府对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总体要求。保持中高速增长,既是为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也是为了与经济总量扩大和结构升级的要求相适应;迈向中高端水平,关键是要努力攀升产业价值链,提高要素生产率。具体途径很多,如增加研发投入,提高技术进步速度,加强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促进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等等。达到上述“双目标”的最佳状态,是能够实现在发展中升级、在升级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发展上看,主导国家发展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因此,“提高生产率”才是政府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标准和依据。这是因为:第一,我们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无论发展什么产业,根本上是要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生态文明。企业采取提高员工素质、研发新技术、更新设备、加强管理、构建渠道、培育品牌等策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提高生产率的方式,增强企业的盈利和效益。第二,提升生产率是实现“稳增长”的重要保障。企业生产率慢于劳动力工资、资金价格上涨,是企业经营效益下降、投资意愿减弱的主要原因,在宏观上就表现为经济增速下降、财政增收困难等。归根结底,企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才是经济增长经久不衰的可持续源泉。第三,只有生产率的提升,才能使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进入良性轨道。“惠民生”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工资作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增长的可持续性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度能否与之保持同步和适应,否则“收入倍增”等规划就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
因此,面对当前生产要素成本的迅速上升,转型升级的真正含义和由此决定的最佳策略,就是要让传统产业提升生产率,通过生产率上升克服成本上升因素,并通过更低成本和价格刺激市场扩大。另外,如果我们以“提高生产率”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政策标准,来看过去我们在转型升级中的“腾笼换鸟”问题,显然这个时候的“腾笼换鸟”,就不是简单化地搬迁企业,或者把企业赶走挤跑,而是指要为企业生产率的上升腾出空间,原有产业和企业要通过凤凰涅槃,重新生出生产率更高的,经过新技术、新模式、新管理改造过的新产业体系。因此强调“腾笼换鸟”,不如强调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就地升级。
(作者: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