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核心价值观建设经验

新加坡核心价值观建设经验

新加坡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国家白皮书形式提出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并较为成功地构建与传播了这一价值观——“共同价值观”。

共同价值观的内容及特点

1991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五项内容作为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基础。第一,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强调在处理国家、社会、个人利益关系时,各社区和社团的局部利益须服从国家整体利益,个人利益须服从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第二,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突出家庭的重要性,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构建单位,是国家稳定的基石。第三,关怀扶持,尊重个人。强调公民权利不容侵犯,尊重并保护个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同情和帮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第四,求同存异,协商共识。在遇到问题和矛盾时,应存有忍让与求同存异的精神,并通过协商对话、权威协调的方式消除分歧与矛盾。第五,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倡导各种族、各宗教信仰者的彼此尊重和相互宽容。

共同价值观具有东西方元素交汇、传统与现代整合的特点。它既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国家、社会、家庭对个人的优先地位以及整体主义价值观,同时也体现了西方社会提倡个人自由独立、尊重个人权利的价值取向,并兼容现代社会转型中不同群体的新需求,强调协商、共识、稳定和宽容的精神。

确立共同价值观的背景

共同价值观立足新加坡具体国情而确定。

首先,新加坡社会结构复杂,作为由多元种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和多元语言构成的移民国家,国民价值观念差异较大,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历史上曾发生过比较严重的种族冲突事件,需要有超越种族和群体利益的国家力量来协调各方关系,有必要建立一种各种族各群体都能接受的共同价值观。

其次,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方式、社会利益关系发生变化,处于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社会急剧变迁之中。一是家庭的经济生产功能削弱,核心家庭数量上升,家庭中角色失调现象普遍化,家庭稳定受到挑战。二是现代化进程带来个人独立性的增强,社会结构原子化的危机显现,社会价值观念受到强烈冲击,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功利观念不断强化。三是西化倾向严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的全球化进程中,新加坡政府曾一度倾向于选择西方的政治制度、社会理想和价值观念。但随着社会生活中“吸毒、性解放、高消费和政治自由主义”现象的蔓延,政府开始反思西方文明是否适合新加坡。因而,处于社会变迁中的新加坡有必要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传统与现代以及东西方融合的价值观,既强调家庭稳定、国家和社会利益,也重视对个人权利尊重等现代文化。

共同价值观的确立实质上是文化重建的过程,对于新加坡的现代化进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整体上调整了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新加坡不仅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和政府廉洁高效,并且克服了许多后发型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普遍出现的贫富差距大、社会矛盾突出等问题,社会公平度高,社会秩序良好,各种族和睦相处。共同价值观的核心精神基本得以实现,即“通过各种社会构成之间的和睦、和谐来维持和促进国家的稳定”。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