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大众化关键在 “最后一公里”(2)

理论大众化关键在 “最后一公里”(2)

理论大众化难在“最后一公里”

理论总是通过满足人们的需要来实现自身价值,而要满足人们的需要,就必须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长期以来,我们虽然在推进理论大众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相对于不断丰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对于不断加快的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相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热切的理论期盼,其方法路子还不够多,常常出现止步于“最后一公里”现象,存在“最后一公里”之“难”。

一是难在部分干群之间的关系疏离上。俗话说,“亲其人,信其道”。一段时间以来,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党员干部联系上级多、联系老板多、联系富人多,而联系基层少、联系群众少,尤其是联系困难群众少,部分群众有怨气、有情绪。腐败问题一定程度上的滋长蔓延也使得部分干部群众之间从“鱼水关系”变成“油水关系”。很显然,如果没有干群之间的利益一致、情感相融、同心同向,理论大众化“最后一公里”可能永远停“在路上”。

二是难在思想认识尚未完全到位上。思想理论工作有自上而下阶梯性递减递弱的现象。一些同志把发展经济看成是硬任务,把理论宣传普及看作软任务、“虚工作”,或者“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工作未做,先矮三分。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认为思想理论建设主要是领导干部的事情,与自身关联不大,不懂理论照样可以把工作做好。教育培训侧重知识、技能、能力培训,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弱化。甚至有一些同志觉得“大众化”就是搞几场讲座,经常轰轰烈烈开场,冷冷清清过场,往往看到开头,看不到结果,更不用说“最后一公里”了。

三是难在理论与实践的“双盲”状态上。“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长青的”。有一些同志既不了解理论要求,也不了解群众诉求,简单地将理论与群众“捆绑”在一起,不懂得理论与群众相结合产生“化学反应”的内在机理,不能深刻理解“人民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一重要马克思主义原则。在实践中喜欢充当“为民做主”、“替民做主”的教师爷角色,好为群众“定制”。在涉及复杂的思想理论斗争问题上,奉行“鸵鸟”政策,做“开明绅士”、“甩手掌柜”。

四是难在优“化”之道不多不新上。理论大众化需要随着形势变化与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行之有效的出场路径。有些同志还习惯于以单一的“官方”思维与传统的“灌输”办法来解决思想理论问题,不善于运用民主讨论的方式,在平等的气氛中促进思想理论问题的解决,也缺乏对理论宣传“时、效、度”的精准把握。对信息化社会、扁平化社会、数字化技术、“后分众化传播时代”的传播特点理解不够不透,不能有效实现传统手段与现代路径的优势转化与系统集成。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