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时代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要学会把价值观融入到正常的生活叙事和知识叙事中去,而不是简单重复主流价值观这一概念本身。
马献忠:我们应当如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韩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必须面向理想的价值引领。要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在反映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上确立价值观的制高点;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联系在一起,进而实现与民族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相互促进;寻找正确表达价值理念的话语形式,在能够打动群众心扉的表现形态上下功夫。
第二,必须着眼于先进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民族文化的活力和新思想的创造力,抓住国际交往和思想交流的道德制高点,具有超越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引领世界和人类历史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三,必须在方法和途径上有创新。比如,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认真寻找正确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形式,在能够打动群众心扉的表现形态上下功夫;将其外化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为此需要大力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和社会精英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等等。
第四,要系统但有阶段特点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高度重视中学、大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发挥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起主渠道作用的就是义务教育的品德类课程、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以及大学期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实践表明,价值观教育必须基于青少年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德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回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取得成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引领作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马献忠:您能否从教育的角度谈谈如何构建新时代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韩震:教育与认同有着内在联系,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为了回答把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即让人认同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国家的公民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个体对国家的认同。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国家认同及其关于国家认同的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我们需要根据变化着的时代,调整和重构我们的国家认同教育,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首先,必须把国家认同教育建立在先进的更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价值理念基础上。在全球化和理念“并置”且竞争的情况下,只有先进的价值理念才更具有感召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在全球化时代,只有身在某国的国家认同还不够,必须有作为一国公民值得自豪和骄傲的理由,才能奠定国家认同的内在的理想信念基础,因此,必须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我们不能像有些国家那样把价值观强加到别人身上,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我们价值观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基于它的先进性。
其次,必须把国家认同教育放在国家公民共性基础上,而不是单纯的族群认同上。这样的教育,才能对内团结各民族人民,凝聚国民共性和“我们感”;对外展示中国公民独特的国民气质和品格,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特性使我们能够与其他民族相分殊,公民共性使我们成为有同一性的国民,这样就可以构建基于国民共同文化基础上的国家认同。我们的教育就是以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范式塑造国民,让全体国民有同样的价值观、权利和义务的责任意识,以及道德和行为规范。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帮助人们——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形成共同的国家认同。
再次,必须把国家认同教育与国民的自主自觉意识、公民参与国家公共生活的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形成的国家认同才是内在的、可持续的认同。如果说过去靠纯粹灌输还能起作用的话,那么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现在,任何认同教育都必须引导人们自主、自觉地理解和接受,才能达成认同的实际效果,只有引导人们积极参与公民生活,才能体验到归属感和爱国情怀。
最后,必须改进和完善公民教育的叙事方式。过去,我们往往单纯地讲爱国、敬业、责任等一些概念,没有很好地将这些概念和价值观融入知识教育的叙事中。虽然一直强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方面仍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要学会把价值观融入到正常的生活叙事和知识叙事中去,而不是简单重复主流价值观这一概念本身。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许就像盐一样”,它们应该渗透在“各种菜肴”——文化叙事和公民生活——之中,从而使菜肴味道更加美妙,而不是每次都把它们作为单纯的概念直接端出来让人们吞咽,这样做就类似于让人直接吃盐,味道未免太咸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