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内涵(2)

谈谈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内涵(2)

4、坚韧不拔的斗争勇气。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几起几落。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期,红军指战员不仅遭受国民党军多次“围剿”,还历经错误“肃反”的磨难。红军将士和根据地领导人有很多人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也有不少人冤死在“肃反”中,仅金寨县牺牲的师级干部就有101人。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时有近3万人,到1932年6月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已发展到4.5万余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仅有2万余人,被迫于1932年10月实行战略转移。大别山人民前仆后继,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都是几次组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驻皖西敌军声称“赤区人红、心红、树红、土红,现在叫你黄土红三尺”,实行疯狂的杀戮。凭着坚韧不拔的斗争勇气,大别山红军坚持了下来,党的组织依然存在。人们相信:“红军都是英雄汉,白匪再多干瞪眼;总有一日天要红,人民定要坐江山。 ”

5、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求实作风。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不断的实践、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开始长征,次年9月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长征部队,被誉为“北上先锋”。高敬亭在领导红二十八军坚持大别山游击战时,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创造性地建立了便衣队这种党政军三位一体的组织,还提出了游击战争“四不打”原则,即“敌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伤亡过大不打,缴获不多不打”。全面抗战爆发后,又主动与国民党谈判,捐弃前嫌,共同抗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我军开始战略反攻,开创了解放战争的新局面。邓小平在总结新区土改经验教训基础上向中央建议:在新解放区,在我们没有牢固地站住脚以前,不宜搞土改,应实行“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的政策。对此毛泽东极为赞赏,指示“各地各军采纳应用”。大别山人民也勇于创新宣传方式。根据当地群众文化程度低、识字少的特点,编写了许多歌谣。《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利用当地民歌“八段锦”曲调填词的,一直传唱到现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则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由程坦根据《中国工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布告》内容编写的,并把歌词填入鄂豫皖苏区《土地革命成功了》的曲调中,后迅速传唱到各路红军部队,成为人民军队永唱不衰的经典歌曲。

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凝成的红色文化,对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努力弘扬这种红色文化。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