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师”是否一定要宴请?(2)

“谢师”是否一定要宴请?(2)

谢师宴可以有,只别太功利

毕业季,苦读12年的孩子即将告别家乡、告别亲人、告别师友,到异地大学深造,就此举办谢师宴,是情理之中的事,恐怕怎么禁也禁不了。而且,跟“谁家过年都会包顿饺子”一样,举办谢师宴与学生家庭经济贫富状况没有多大关系。

既是谢师宴,显然就该以感恩老师的辛勤教诲、孜孜关爱为主旨。那么谢师宴或许就不该仅仅将高中老师作为宴请对象,而应该包括小学、初中的老师。这样才算圆满,才算有人情味。否则,就有功利化嫌疑。

谢师宴去除功利化倾向,在学生一方而言,不该是告别老师、感恩老师的必不可少的程式,起码不该形成举办谢师宴攀比风。毕竟,感谢老师,不会仅限于请老师吃顿饭这么简单,更不该是此番宴请之后,与老师的感情从此“一拍两散”,师生双方两不相欠,可以形同陌路。

在接受宴请的老师一方而言,显然不该以受没受到学生及家长宴请,作为衡量学生对自己感恩轻重的标准,以及自己尊严感、成就感的标准。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为学生作奉献的,如果追求回报,根据学生表达感恩的物质价格施教,必定导致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畸形。这样的结果,恐怕真的会让未来师生感情“一拍两散”。

也正是如此,揆度谢师宴风气,关键在老师。如果老师执意不赴任何谢师宴请,那么谢师宴自然失去土壤。但是,我们对此一味杜绝,上升到违规违纪的高度,显然背离社会尊师重教的主旨。因为感谢老师,总要有一个出口。即便不以谢师宴的方式,也会以其他方式。外界干预太多,只会适得其反。

笔者提醒的是,当我们老师们拿起谢师宴上的筷子,端起谢师宴上的酒杯,更该想想自己执教过程中的瑕疵与不足,尤其想想该给那些没有考好、未能升学的学生怎样的关心或鼓励。总之,老师与学生,不该以谢师宴开始,更不该以谢师宴告终。师生关系功利化淡下去,淳朴自然的情感才会升上来。

何必对“谢师宴”恋恋不舍

高考过后,“谢师宴”死灰复燃,又红火起来。对此,各酒店纷纷趁机推出“谢师宴”,据记者观察,有几百元的,甚至上千元、几千元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即便是学生采取AA制形式分担,同样负担也不轻,况且一旦考上大学,经济负担加重了,花的钱更多了。“谢师宴”是学生表示对老师的感谢,但感谢老师的方式很多,何必一定要“谢师宴”?谢师,用“设宴”的方式,本身就很庸俗,也不利于师生情谊的纯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谢师宴”早该退场。

商家推出“谢师宴”,并不奇怪,毕竟这也是一种商机,但问题是,去年我省各地纪委纷纷发出通知,狠刹违规操办“升学宴”、“谢师宴”等不正之风。通知要求,严禁党员干部违规操办或参加各种名目的“升学宴”、“谢师宴”;严禁借子女升学之机收受礼金,借机敛财。厦门市湖里区的紧急通知更是既明确又有针对性,所有教师不得参加由学生家长安排的在经营性场所进行的“谢师宴”活动,不得接受学生家长赠送的礼金(卡、券)和贵重礼物。“禁令”说得这么清楚了,教师也应该懂得其中的含义。如果说以前教师对“谢师宴”还存在为难,毕竟师生情谊要讲,学生请了不去,难为情,现在已经有了推辞“谢师宴”的挡箭牌,是最好的了,可没想到的是,竟然还有教师进退两难。我不知道,这“进退两难”是如何来的?难道纪委的“禁令”还说得不够清楚吗?从“谢师宴”的仍然红火来看,许多老师可能暗中还是要违反“禁令”的,暗中还会去参加。

许多老师都说,不参加“谢师宴”,并不代着师生情谊就没有了,即便是“散伙”,还是有许多方式的。有教师说,打算通过散步、喝茶、秋游等形式,与这些高三毕业班的孩子们“散伙”。这不是很好吗?

对“谢师宴”还觉得“进退两难”的老师,不知道心里是怎么想的?一些教师对“谢师宴”恋恋不舍,恐怕一方面是觉得自己付出辛苦,和学生相处这么长时间,被学生请也是应该的,另一方面是觉得吃饭没有什么,收点小礼物没什么。可不知道这些老师有没有想过学生?诚然,有盛情难却的意味,但如果能够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也就不会这么想了。

不吃“谢师宴”,照样会让学生记得你的师恩。身为老师,学生是否记得自己的“恩”并不重要,因为这本就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吃“谢师宴”又如何?何必还惦记着学生的“谢师宴”?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